繼第一次研究所在清大的視聽中心看過後,今天把小津安二郎的「東京物語」又看了一次。看完之後,心中無線哀戚。拿出馬勒的第九號交響曲,邊聽邊寫下心中感覺。小津說,「東京物語」是要表達戰後,日本邁入現代化的過程中,家庭制度的逐步崩解。「東京物語」的情節,一言以蔽之,就是子欲養而親不在。不過可悲的是,母親生前,其子女連欲望好好奉養的念頭也沒有。其實,也不能過度責怪子女的現實,他們只是現實罷了。為了餬口,只能把一切情感都抽離,用最實際的方法,過著人生,對於父母的孝心,就是用最經濟的,物質的享受來表達。可這一切,父母都點滴在心頭。小津最厲害的,就是這種人與人之間最真實的感受,大部分時間都隱藏著,隱藏在老父母安詳、若無其事的面容中,隨口應和,慢聊天氣的態度中,只有在兩老獨處時,對子女的真實感受才用最含蓄的話語表達出來。這些呼應著「東京物語」主題,子女必須離開父母,父母最終必將寂寞,必須接受與子女間的疏離。而若電影中,有情有義的媳婦紀子又如何?小津並不把她塑造成天平另一端完美的典型,片尾紀子對公公的坦承自己也是怕寂寞,漸漸無法忍受單身孤寂的生活,讓我們理解並對其真實的感受感到同情。看完影片,我想著,對於人生中的無奈該如何,生老病死,生離死別,莫非,只能像年邁的父親般,望著窗外不變的景物,默然接受嗎?其中,也任何的寄託嗎?難道,期待像紀子般有情有義之人?然而,後者也有情慾,也有私心,只是嚴寒的冬天裡可供小小慰藉的燭光而已,並不代表救贖的可能。

       沒有答案,暫且,只能在馬勒的樂音中,啜一杯小酒,默然而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ilel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