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士托風波這禮拜上映,對李安頗具好感的我,當然要去捧場一下囉。進戲院前對這部片的印象就是搖滾加和平風,從斷背山開始,李安似乎喜歡以六七零年代的美國為背景拍戲。說實話,若不是李安,胡士托風波大概不會引起我的興趣。胡士托(Woodstock)1969年,在美國的一場為期三天的搖滾音樂節,這場音樂會吸引了五十萬人前往,尤其矚目的是為數眾多的嬉皮。我對嬉皮文化雖不甚了解,但1969讓我想起1968的法國學運,反威權及提倡民主的風潮擴散到全世界,搖滾、嬉皮,也是這股風潮下的產物吧。雖然背景是胡士托音樂節,但電影的敘事是從一名回鄉幫忙的年輕人展開。李安電影裡常見的親子關係,在本片依舊是重點。如片裡保守傳統的媽媽,是平日歲歲唸那種,幾十年的婚姻生活,不知積累了多少壓力,這壓力也迫使她存了為數不少的私房錢,但在一場意外的插曲後曝光了。在片中,敦厚的兒子依舊在與父母的關係中苦苦掙扎,一方面放心不下父母及家裡的事業,另一方面又渴求自我的解放及出走。

    在胡士托風波裡,有沒有很李安的技法呢?我想分割鏡頭是其中之一吧。在綠巨人浩克中仿漫畫的分鏡畫面在胡士托裡也頻繁的被使用。除此以外呢?我記得有一個影評曾形容斷背山裡的對白是精簡內斂到極點,因為牛仔的教育程度不高,語言反映了他們的成長背景,以及感情高度壓抑的關係,所有的對白都非常簡單,但需要觀眾細細的品味。難怪我看過第一次看斷背山是沒什麼感覺的,原來那時投入還不夠。胡士托也有這樣的味道。李安很平實的敘述了籌備音樂節人物的交織,家庭隱隱的衝突及爆發,各種性格的角色的加入,但即使連家人的衝突與坦承都不是那麼激烈地被呈現出來。胡士托就像一杯淡雅的咖啡,看似平淡,卻餘醞悠長。我對影片本身沒有太多想法,但這部影片卻觸發了我對自己家庭的一些感觸。我很納悶,是怎樣的成長經驗與父子關係,讓李安從影以來,便不可扼抑的在他的電影中一直處理父子間的衝突與和解。現實的父子關係,很難有太大轉圜,你知道,父子關係就是那樣嚴肅的,正經的,無論是父親或兒子都不會逾越那謹守禮度的界線,縱使內心有再多不滿、壓抑、怨恨、情感我想到和我父親的關係也是如此,也許彼此都關心對方,也或多或少知道對方想什麼,但就是無法坦承的溝通。我甚至幻想,沒有某個事件或適當媒介的話,我對父親真正想說的話以及真正的情感可能要等我父親不在後才有辦法說出來。除此之外,透過創作或藝術,也就是虛構的形式,才能去處理這些複雜的情感。這也是發洩或昇華的方式。李安那謙遜溫柔的外表下,有一顆真正反叛自由的心,但同時也是感情豐富及強韌的,他電影中的人物,如「父親」角色的代表-郎雄,以及臥虎藏龍的楊紫瓊,都體現了這種極度壓抑又情感豐富的心境。不管看推手幾次,我每次看到結尾父親對兒子說給他租棟公寓,讓他安享晚年,偶爾帶孫子給他看看的話,都會熱淚營眶,那是現實生活中,我永遠不敢去碰觸的一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ilel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