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勳孤獨六講  

      因朋友的分享,開始閱讀這本之前在書架留意到但一直未曾動念閱讀的書。這本書不是談論藝術,文字非常直接,有點像蔣勳娓娓道來他對孤獨兩字的看法。他從六個面向去談孤獨:情慾,語言,革命,暴力,思維及倫理。以下速記我有感觸的兩點。

      蔣勳全書對儒家思想多有批判,但他並不是反對儒家思想,而是透過批判(Critique),指出儒家思想不足之處,以及儒家千百年來對中國/台灣社會的(負面)影響。儒家提倡中庸之道,不逾矩,但是一個不能勇於堅持己見,流俗從眾的人是無法走出群眾,面對自己的孤獨,進而發現儒家思想的光芒所照耀不到的思想。在”倫理的孤獨”這一篇中,蔣勳提到若社會有99.9%都是這樣的想法,那0.1%的異類,往往是被主流儒家社會所排擠的人,但也往往是這0.1%的人,是真正的孤獨者,堅持並實踐自己的想法。我想到蔡明亮的電影”河流”,裡頭有一幕是父子亂倫,我記得以前讀過蔡明亮的訪談,當他被問到,為何裡面一定要安排父子性交的場景,可不可以避開這一幕,這樣電影就比較容易被大眾所接受,為什麼一定要拍的這麼驚世駭俗呢?蔡明亮思考良久後答到,不行!他一定得這樣拍,沒有其他路。那時我不懂蔡明亮的意思,可是讀了蔣勳的書後,我知道蔡明亮的堅持所為何來。那是藝術家的直觀表達,就像貝多芬在第32號鋼琴奏鳴曲(op.111)所表達的”必得如此,必得如此”,沒有其他的表現方式。也許那是蔡明亮私密的情慾投射。也有可能,蔡明亮不自覺的為社會上0.1%的人發聲,社會上就是有那0.1%的人有這樣的情慾出口,或是認同這樣的表現方式,而或許這些人有他們種種的理由,但最後選擇並理解這樣的表現方式。如果這社會上因99.9%的人而犧牲了這0.1%的人,那這社會就大有問題了,大概是儒家思想極端發展後的結果,極度的壓抑,綿密的倫理網絡,但卻壓制了個人的自由與發展。這並不是一個健康的社會。或許,也不能硬分成99.9%與0.1%,因為情慾及思想是暗暗流動的。只能說,若這社會可以給予0.1%的孤獨者尊重與理解,那這社會便有了呼吸及進步的可能。在那之前,孤獨者只能夠透過革命或以各種文學形式,如詩,小說,音樂或繪畫,作個人的抒發及宣洩,不然,只有走向發瘋或自殺之途。

      還有,在論倫理的章節中,蔣勳提到儒家思想看重的倫理關係,包含了父母對子女的支配,而對這關係的顛覆,封神榜中的那吒是最為驚世駭俗的代表。因為身體是父母所生,無以償還,所以那吒還肉於父,還骨於母,自殺後魂魄四處漂流,後得師父太乙真人以蓮花重生,復活後那吒將父親李靖的廟宇搗毀,這不啻是子女對父母最為激烈的反叛。這個例子在儒家思想中是大逆不道,可是一個誠懇面對自己的孤獨者卻有可能走向這樣的道路。面對自我與父母,該如何選擇?現代電影也有類似的寓言。導演李安喜歡在自己的電影中,用隱喻與迂迴的手法處理自己與父親的關係。綠巨人浩克中,有一幕令我印象深刻:結尾浩克面對父親的命令,要求他犧牲自己,把所有的能量都傳給父親,浩克最後的選擇不是反抗,而是大喝一聲”Take it all!” 如那吒一般,將自己的肉身還諸父親,盡散己身能量,不過最後父親因無法吸收龐大的能量而爆體而亡。浩克散盡自己的能量後,又回到剛出身的嬰兒樣態,純真,宛如新生,再也不欠父親什麼了。這一幕不是極度類似那吒的行徑嗎?這是對儒家父慈子孝最大的反抗。但是我們不能說李安是恨他父親的,應說在傳統的儒家關係,個人往往是被壓抑的,發展自我的同時,難免可能挑戰父母的權威。透過綠巨人浩克這個角色,李安展現了他身為兒子的掙扎,個人追求自我與藝術的自由。這是文學的力道與美。透過電影的媒介,李安表達了他對父親的挑戰,而自我必得在挑戰後始有可能重生,而這不也正是社會上那0.1%的人可能的心聲嗎?

       生活在現代,一個把自己對大眾極度敞開的社會:君不見智慧型手機打卡,拍照,立即分享,芝麻綠豆的小事也要公諸於世,個人私密的空間是越來越少。我們越來越離不開網路,手機,也許,越來越少有孤獨的時候。也許,有時不要找家人,朋友,愛人吃飯,偶爾該給自己一些時間與空間,誠實的面對自己,有”空”出來的時候,才有可能再度發現一些新東西,填”滿”自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ilel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