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和同事聊到某部我興趣缺缺的電影,同事說這部電影在學生中可是十分受歡迎,我這樣可是不夠潮,跟不上學生的腳步。之後我不時想起這件事,後來又問過其他同事:你會不會刻意去迎合學生現在喜歡的東西?同事想了一下,回答說:”了解是會的,但若自己沒有興趣,也不會為了迎合學生而假裝對這些事物有興趣。”隨著年紀漸長,和學生有代溝應是必然的事情吧。可是,是否該為了營造教學效果,特意去迎合學生的胃口,即使那些事物是自己不喜歡的呢?各行各業都有甘苦,很多工作都必須為了生存而做出犧牲,例如迎合客戶的口味而勉強自己,這可能無關乎個人尊嚴,而是為了在職場求生存。學生,某種程度也是教師的客戶,尤其在現在少子化的時代,加上12年國教,學生的背景及素質更加紛歧,教師面臨更嚴峻的挑戰。不過,真的有必要為了迎合學生,即使自己沒有興趣的歌手/卡通/...,也要假裝有興趣嗎?我很認真的考慮後,我的答案是:NO!對新事物的好奇心不能說沒有,可是我沒辦法真心喜歡我不感興趣的事物。況且,若以此為前提,即使似乎能某種程度的提升教學效果,長期而言,那教學效果能否持續呢?我是  持否定的態度。我很喜愛的俄國鋼琴家李希特(Sviatoslav Richter),曲目寬廣,技巧驚人,可是,有些作品,他只彈了部分,例如蕭邦的練習曲及前奏曲,他只願意彈部分的曲目,不願意錄全集。他的能力絕對能夠駕馭那些他不願意彈的曲目,但是為什麼不願意做全集錄音呢?當被問到這點,李希特只是淡淡的說:”這裡面有很多好東西,但我不願意彈奏。我必須喜歡我所詮釋的作品,只有那樣,聽眾才會喜歡我的演繹。我不會為任何聽眾彈奏。”有人會說李希特孤高,但我的理解是誠實,不譁眾取寵的誠實。尤其在他那樣崇高的藝術世界,當然必須對自己完全的誠實,只有在這樣的前提下,鋼琴家的藝術性才能真摯並完整的展現。我為這樣的誠實所折服。我當然沒辦法跟李希特比(我算那跟蔥阿),但回到我自身,我自己的教學老實說還差的遠,一直都不穩定,我也一直在動腦筋。我願意去了解學生,可是我在課堂分享的,必須是我自己也認同,或者說也真心喜愛的東西。我實在無法去談論我不了解,或者也無法喜愛的東西,就像我無法在台上為了說教而說教,我連一分鐘都撐不下去。也許,因為這樣,我不可能成為受歡迎的教師,也許我太不了解表演之道了。可是,我還是只能依循著我所知道的道路走下去,如果教書是要走20幾年的路,我還是必須把我自己放在第一。別人有他的道路,而我只知道我自己的路。生活已經有很多的重擔了,如果連自己的工作都要這樣矯飾,那可能太累了。在我可以選擇的幅度內,我,傾向不要。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

 

Richter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ilel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