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2382514  

      

      剛才從高雄回到家,洗完澡後趕快記錄一下今晚音樂會的心得,這絕對是最近聽過最棒的一場管弦樂團的音樂會。

      上半場,由火紅的大陸鋼琴家王羽佳與哈汀聯手演出普羅高菲夫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有別於錄音的聆聽印象,我在現場驚訝地發現第一樂章竟然有那麼多鋼琴部分獨奏的樂段,等到樂團進來,銅管大聲響起,就已經是第一樂章的結尾。不知道是否我位子在二樓後排,鋼琴的聲音聽來偏單薄,低頻的部份少掉很多。第一樂章及第二樂章聽下來,鋼琴與樂團競技或是對話的部份弱了些。王羽佳雖運指如飛,但感覺鋼琴與樂團各奏各的。雖然哈汀在伴奏上很注意王羽佳,但是樂團與鋼琴的聲響並未交融在一起。尤其是倫敦交響樂團,演奏起普羅高菲夫,就是少了那麼一分俄式狂野直接的味道,弦樂及銅管都太溫吞了,如第一樂章結尾的銅管齊奏,在錄音的印象是狂野的嘶吼,那種俄國式直來直往不加修飾的音色,倫敦交響樂團聽起來完全沒有這種感覺。而且樂團整體的音色有點朦朧,沒有大鳴大放,因此協奏曲的部分,樂團真的只是陪襯。直到第三樂章,我覺得樂團與鋼琴的對話才比較好些,把第三樂章普羅高菲夫那種古怪與反諷的氣質確有表現出來。第四樂章,大概十分鐘左右的長度,樂曲的氛圍轉折變化很多,我覺得樂團與鋼琴家表現恰如其分,但卻也沒有太大的驚喜。倒是協奏曲演奏完畢,大概是現場觀眾鼓掌太熱烈,怎麼樣停不下來,王羽佳盛情難卻,竟搬出了彼得洛希卡的第一樂章當做安可曲。這首二十世紀現代音樂的大作素以技巧艱難著稱,但羽佳奏來一派輕鬆,完全沒有剛演奏完一首艱難的協奏曲可能會有的疲態。她的演奏速度飛快,可是和我印象中波里尼的錄音相較,王羽佳的音色貧乏很多,右手的高音音群部分沒有彼得洛希卡應有的靈巧,而音樂的層次感也沒有表現出來,飛快的把音符都彈奏出來,但是卻沒有給我太大的感動或是感官的刺激。我想王羽佳雖然技巧沒問題,但在樂曲深度的挖掘上,年輕的她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總而言之,上半場的普羅高菲夫,只能說還好。倫敦交響樂團沒有把俄國味表現出來。哈汀的詮釋整體而言稍嫌溫吞而小心,樂曲中那種龐大的,象徵威權國家體制的壓迫感,沒有表現的很好。

       阿,題外話:王羽佳的肢體語言真的充分展現其直率的性格。她的謝幕不像一般音樂家優雅的鞠躬,而是俐落而迅速的九十度鞠躬(如下圖),真的很可愛!

       王羽佳  

       下半場我期待已久的馬勒一號,一出聲就讓我驚豔。小提琴聲部的顫音非常清楚,並不因為我身在至德堂比較後面的位子而有所衰減。很好!這就是倫敦交響樂團應有的水準,而且也證明至德堂的音響效果還沒那麼差。第一樂章,丹尼爾‧哈汀的指揮可說是溫文儒雅,第一樂章進入從一開始的神祕進入到柔美的田園式牧歌時,說實在話並沒有很抒情流暢,但是在第一樂章結尾的高潮,哈汀營造的還不錯。

        第二樂章鄉村民謠式的樂風,總算可以較悠閒的來欣賞。哈汀驅使出的弦樂,並不是那麼的寫意流暢,似乎在樂句的銜接及聲部的對話上,會有那麼一絲有菱有角頓一下的感覺。這種印象在整首馬勒第一號交響曲都存在著,我也不知道怎麼去形容。第三樂章,緩慢而晦暗的氣氛,哈汀塑造的很好,尤其是一些弱音及細微的氣氛,哈汀帶出的各個聲部,彼此交融的很好。

       最後,來到石破天驚的第四樂章,雖然一開始並沒有石破天驚的爆棚聲響效果。樂團齊奏時,雖然能夠發出飽滿的音響,但不會有那種獨大的銅管咆哮,也許這種均衡是哈汀刻意塑造的。最讓我意外的,是第四樂章一開始高潮後的慢版弦樂,哈汀把馬勒那種沉浸在過往回憶的哀傷,以及對幸福的憧憬與渴望,表現的絲絲入扣。欣賞這一段時,我是閉上眼睛的,樂曲之美,讓我完全融入其中,恍然間,眼淚就流了下來。這一段,哈汀帶我潛入了馬勒深沈的音樂世界。如果說第一號交響曲在描寫森羅萬象的宇宙之力,那如同中國詩人以景喻情,馬勒也把他的內心世界投射在這樣的世界描繪中。在第四樂章後來的部分,哈汀同樣也表現的很棒。他沒有過分激昂的動作,但把各個聲部調和的很好。結尾的高潮,雖然稱不上爆棚,但是也把第一號交響曲”巨人”的開闊完全表現出來了。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小號首席,他的音色飽滿,即使只有他一支小號,也足以撐起整首樂曲的架構。另外,木管群的吹奏也很溫暖,非常到位。曲終我不可遏抑的忘情拍手,妙的是隔壁一位老先生也跟我一樣用力鼓掌,興奮地還站了起來鼓掌。同是樂迷,我想他也聽出今天馬勒一號的精妙之處吧。

        想起叔本華意志與表象的世界,大學時讀過但是不太懂的書。在音樂中,偶爾,我們可以看到真善美的自身呈現,在那片刻,表象褪去,意志表現其自身。就在剎那音樂的完滿中,我們瞥見人生的真善美。雖說那一剎那稱不上永恆,卻已帶來生命中片刻而難得的滿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ilel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