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0001130383  

伯恩斯坦晚年指揮維也納愛樂演出西貝流士第二號交響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AOf46CXaaw)

 

     因為要去聽西貝流士的音樂會,所以這陣子都狂聽西貝流士交響曲,七首交響曲中,我喜歡的是第五號,短小精鍊,可是充斥了西貝流士的那種北國雄渾悲壯的美,木管溫暖,銅管遼闊,感人。第一號交響曲特別沈重,可是有些樂段的節奏感真的很強烈,如第三樂章的弦樂撥奏搭配鼓聲,聽來就像英雄赴戰場,一去不回的義無反顧,真的聽起來很過癮。而第二號交響曲是我最早接觸的,也是聆聽最多次的曲目。第二號交響曲美則美矣,但是總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沈重感,是樂器配置的關係嗎,還是這就是西貝流士的氣質,來自北國芬蘭的那種蕭瑟與悲壯感?第一樂章開頭弦樂,木管及法國號多麼溫暖,可是很快就進入有如暴風雨般的樂段,這是否是西貝流士的內心寫照呢?聽說北歐人自殺的比例甚高,西貝流士的氣質,在如理查史特勞斯那種英雄般的輝煌外表外,內心是苦澀且鬱悶的?第二樂章的緩慢沉思,穿插的沈重定音鼓,在在都給我這種感覺。第三樂章有如英雄欲奮起,興奮快速的節奏,有如戰場的號角已然想起,然而戰場征伐之際,卻偶爾陷入對過往的甜蜜回憶中,但倏忽又被號角打斷,最後毫不停歇的在木管與銅管的齊奏中直衝至第四樂章,這裡請聽聽伯恩斯坦晚年指揮維也納愛樂的現場演出版本,自我耽溺的極致,伯恩斯坦有如潛入至西貝流士的內心深處,把千絲萬縷的情感都表現出來。請注意開頭的那一大面柔美的弦樂伯恩斯坦表現的有如大鵬展翅(37:32),是的,第四樂章似乎就像北國的夕陽餘暉阿,望著那一片夕陽,天地何等遼闊,但卻是要道別,如大鵬展翅般,意欲飛離這世間不知到何處。第四樂章給我的就是這種感覺。無比的壯闊與柔美,寄情於景,伯恩斯坦偏慢的詮釋卻是近得箇中滋味。仔細聽,他的弦樂聲部非常豐富,有著細微的彈性速度與表情變化。也許這就是西貝流士的精瓍,內心的苦痛交織與卻同時對這世間充滿無比的眷戀。聽起來好像有點像馬勒,不過那種厚重與揮之不去的沈重卻是北國的苦寒大地所特有,實在很難形容,聽就對了。我覺得,來杯單寧厚重的葡萄酒,在冬日的夜晚聆聽西貝流士會是絕配阿。無論如何,這還是很美。另外,再聽聽終樂章結尾用盡力氣的伯恩斯坦,這也是個熱愛生命的人阿!令我動容!

 

 

5/9 今天連續聽了卡拉揚指揮愛樂管弦樂團與伯恩斯坦的版本,發現在第四樂章終曲的處理兩人有很大的不同。卡拉揚維持他精準,外放且明快了節奏一直到樂章結束,可是伯恩斯坦除了整體偏慢且恣意運用的彈性速度以及對細節的雕塑外,在樂章結尾弦樂慢慢鋪陳的高潮後特別強調定音鼓的敲擊,同時壓抑弦樂部,如此在聲響效果造成一種黏稠的張力,有如時間在瞬間靜止,然後迸現的是壯闊華美的銅管,有如西貝流士(或說伯恩斯坦本人)最後的天鵝之歌,用盡力氣抓住生命最後一瞬如同夕陽般的美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ilel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