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qdefault  

 

s300_dd6435d102666259fb861b61943f8126  

     將要聽現場的西貝流士小提琴協奏曲,所以每天都把這首曲子拿出來複習。我是在好幾年前第一次聽到這首作品,那時只覺得很不習慣,曲風晦澀。不太像與樂團競奏的協奏曲,小提琴獨奏的樂段很多,樂團進來時卻又聲勢浩大,如海潮滔滔似要將聽者淹沒。總之,我覺得這首作品不能常聽,不然心情會大受影響。不過聽過多次後,慢慢也能接受其中的悲壯美,而且還覺得越聽越有味道。今晚在Youtube上發現小提琴家凡格羅夫與巴倫波音指揮芝加哥交響樂團的現場(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sbrRAgv1b4),一聽驚為天人,整體印象比我印象中兩者在華納合作的那張錄音效果更好,可能是現場的關係吧。這已經是今天第四遍的西貝流士小提琴協奏曲了,一直做版本比較其實沒什麼意思,因為有些歷史錄音名盤我未必可以聽的出其奧妙,如Neveu的版本,就連歐伊斯特拉夫我都覺得有些平淡,可能是錄音過於久遠吧。相較之下,凡格羅夫的這個現場版本,可以看到他從頭到尾幾乎都是閉眼在拉,身體的姿勢有些緊繃,但卻是全副精神都投入在這首作品中。琴音清亮,但是絕對有西貝流士的氣質在裡頭。巴倫波音霸道且充滿力道的伴奏,讓名器芝加哥交響樂團發出雄渾聲響,有如催動一座冰山與凡格羅夫抗衡/烘托,激盪出濃濃的悲壯感。小提琴孤高冷絕,冷冷的訴說自己的故事,偶爾與樂團會激盪出滔天巨浪,但基調是孤高的,這樣的姿態充斥在整個第一樂章。

 

    我記得以前巴倫波音曾教導凡格羅夫,詮釋西貝流士不是只有技巧面而已,還要能拉出作曲者的精神與氣質。在這個現場演奏中,我覺得凡格羅夫做到了!孤絕的姿態,要到第二樂章的後半部的慢版,才如冰山融化般,現出炙熱的內裡,我們才看到西貝流士最內心的脆弱與溫暖。第二樂章開始在蕭瑟的木管中,小提琴才娓娓道來深藏內心的故事。這是一個孤高的靈魂,不輕易妥協及示弱,只有在知音前,才會卸下心防,讓自己最真的一面表露出來。可以聽到憧憬,如泣如訴,然而溫柔中能帶著堅毅,莫非這是西貝流士對幸福的渴望?大片的弦樂,壓迫感排山倒海而來,小提琴在一片洪流中昂然而立,淒婉的訴說自己的心聲,鋪陳到最後我們聽到最溫柔的獨白,泫人欲泣。我覺得只有曾經深深感到孤獨的人才能體會,西貝流士在以音樂訴說自己的心情時,是不是也在號召這樣的知音呢?音樂表面是孤絕,但是若聽在孤寂之人耳裡卻是溫暖,因為那音符擊中了內心最深處,一種也渴望被理解的想望。這是我對第二樂章的感覺。

 

     進到第三樂章後,一切的溫柔被收起,取而代之的是武裝的姿態。一種自棄的姿態,狂狷孤絕昂揚的朝前挺進,即使流盡最後一滴血又有何妨?聽聽定音鼓如戰鼓般的節奏感,鼓動英雄前進。在第三樂章,要是小提琴家沒有完美的技巧與不斷往內挖的精神意志是不可能挖掘出這曲子的深意的。唯有兩者具備,那才有資格搭上開往地獄之海的船隻,抱著有去無回的姿態前進。這裡小提琴與樂團互相承接,以狂妄的姿態前進,樂團如滾滾怒濤,帶領著小提琴飾演的船隻前行,如同宮崎駿”崖上的波妞”裡魔法幻化的大尾魚隻讓波妞踏浪前進。聽聽後段小提琴一段高把位的高音,讓我一凜,好像...毫無顧忌似的,把什麼都拋棄的感覺,擺出如魔鬼般頹然仰天長嘯的姿態,繼續前行。我想我多年前對西貝流士的印象是正確的:西貝流士的確不太健康阿,不宜常聽。不過人生若是不打算順遂平淡的過日子(誰知道有什麼意外粹不急防的發生呢),那悲壯的迎向自己的目標又如何?(想要順遂的去聽孟德爾頌吧!) 就算是平淡的過日子,內心也可以不平淡,我們在小說及電影尋找的不也是這樣的感覺嗎?透過導演的vision呈現出的另一種觀點及可能。西貝流士的自棄與悲壯美,只給知音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ilel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