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154  

75歲的俄國指揮泰密卡諾夫(Yuri Temirkanov)率領百年樂團聖彼得堡愛樂,於台北國家音樂廳演出蕭士塔高維契的第一號大提琴協奏曲與拉赫曼尼諾夫的第二號交響曲。本來之前沒有意思來聽的,因為舟車勞頓,但實在前陣子對拉二實在太過著迷,所以一時興起就買了票,坐高鐵去,坐國光號夜車回家,當天往返屏東與台北,對荷包與體力實在都很傷阿。

開場的Kikimora,是一首短小的管弦樂曲,有點奇幻味道,描述深山之中一個魔術師的貓對著搖籃中的怪獸奇奇摩拉講述遠古的諸多奇幻故事。從這首作品我就嗅出聖彼得堡愛樂今晚不一樣的表現。印象中錄音中一些較為浩大的樂段,聖彼得堡愛樂都只是輕輕帶過,並沒有爆棚的效果。好像一碗湯麵,該有的就有,但就是清淡了些。聖彼得堡愛樂的前身是列寧格勒愛樂,在泰密卡諾夫前任的暴君指揮穆拉汶斯基的錘鍊下,弦樂乾淨俐落,剽悍犀利,銅管沙啞嘶吼,整體風格是精準冰冷,是典型的俄國樂團風格,詮釋直接,不加修飾,在演出俄國作曲家如柴可夫斯基的作品時,特別有說服力。穆拉汶斯基雖冷,但那種冷靜客觀的詮釋態度下所表現出的濃烈感情,讓作品本身說話,卻是極具個人特色,聽來淋漓暢快。我知道在Temirkanov的帶領下,現今的聖彼得堡愛樂早已不同於以往的俄式風格,可是我仍然非常期待。沒想到開場的曲子,就在四平八穩下溫和的結束了。接下來的蕭士塔高維契大提琴協奏曲,獨奏的部份由俄國大提琴家Dimitri Maslennikov演出。第一樂章竟是延續Kikimora的演出風格,樂團各聲部似乎有點零散,各奏各的,沒有一個整體的比較強烈的風格。蕭士塔高維契這首作品,之前我反覆聆聽,印象是有如蘇聯史達林統治下的集權高壓冷列肅殺風格,但又夾雜著一絲嘲諷,彷彿個人要抱著這樣迂迴嬉笑瘋癲的態度,才能在肅殺的政治氛圍中生存。只是我在泰密卡諾夫的指揮下,聽不到過於凌厲強烈的表現,各聲部就只是恰如其分的奏出自己的部份,聽來實在普普。尤其是有一段法國號與大提琴的唱和,法國號吹的竟然有點虛,而且也沒有蕭士塔高維契音樂特有的那種神經質與嘲諷,讓我真的頗失望。第二樂章就好多了,樂團把那種在高壓統治下個人靈魂的哀鳴表現的很好。尤其是第三樂章中大提琴的獨奏,樂句及表情都做的很好,Maslennikov讓我想到歌舞伎中獨撐大局的主角,簡單的身段,但是意境無窮。Maslennikov的表現確實不錯,在他苦心表現獨奏樂段時,泰密卡諾夫昂然不動於指揮台上,我想曲子那種沈重的氛圍,也許也反應了前蘇聯時期那種肅殺的氣氛,讓同樣身為俄國人的泰密卡諾夫倍感沈重吧。在大提琴急切的拉奏中,作品進入第四樂章。第四樂章融合了激昂,悲憤與嘲諷等情緒,只是我覺得樂團的部份還是一樣斯文,無論是定音鼓或銅管都點到為止,真的跟我聽錄音的印象有很大差別。樂團與獨奏大提琴維持起碼的從容的對話,其實聽來還是水準以上,只是我覺得在氣氛上淡了些。也許這是泰密卡諾夫要的效果吧,不過我必須說,跟我的預期真的有不小的落差。曲子結束,Maslennikov出來謝幕好幾次,但是不給安可曲。不過這也是好的,我想不通在這樣沈重的曲子之後還能擺出怎樣適切的安可曲。

下半場的拉二是我期待以久的作品。在第一樂章,我聽到的聖彼得堡愛樂的弦樂部不像之前聽到的英國倫敦愛樂那樣精準明亮散發光澤的聲音,而是比較暗與黏稠的聲音,就好像88%的黑巧克力在口裡融化的感覺。泰密卡諾夫只靠雙手,不靠指揮棒,便大塊堆疊交織弦樂各聲部,交織出濃稠黏滯的拉赫曼尼諾夫。一度,我也被這樣濃稠的音色帶到深處,我聽到了拉赫曼尼諾夫深埋在曲子中那濃烈的情感。此外,弦樂各聲部的流動極富彈性速度,這是在錄音中聞所未聞的。有時候,泰密卡諾夫會特意放慢某個聲部的速度,在緩慢流動的弦樂中傳達出一種深深的情感,也許是回憶吧。不過,聽完第一樂章,我大概了然於心今日聖彼得堡愛樂的音色基調了。沒有爆棚,沒有嘹亮震攝人耳的銅管,也沒有激昂的定音鼓。在第一樂章結束時的那聲定音鼓,實在過於平淡了些,完全不似泰密卡諾夫與聖彼得堡愛樂錄音中的那種狂暴直接的一聲重槌。因此,我也緊急修正我對指揮及樂團的印象,試圖不帶既定印象,寬心去聆聽現場的演出。

第二樂章後,我大部分都閉上眼睛聆聽。這樣比較專心,同時也毋須注意指揮的手勢,以音樂而言那都是多餘的。優美的第三樂章,旋律優美,雖然沒有把我帶到出神的地步,但音樂本身是極美的。尤其在滿意的感情中,如同回憶被抽絲剝繭,最後仍須回到現實,䎏首接受那遺憾。激昂的第四樂章,聖彼得堡愛樂發出恢宏飽滿的音色,但一樣沒有爆棚或興奮的表現。所以,這就是今天泰密卡諾夫與聖彼得堡愛樂的拉赫曼尼諾夫詮釋。沒有過多的激昂,昔日剽悍的俄式風格已不復見,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流動與溫暖,以及各聲部間的堆疊與對話。演出完畢我仍用力的不斷鼓掌,但我並沒有忘情的大叫bravo或encore,也許心中還是有一絲絲惋惜,惋惜我並沒有十分興奮,或是被帶到很深的境界而流淚。但,似乎也應該接受現場指揮與樂團的演出,不能用既定的印象套用在現場演出。不過以個人的喜好而言,我在呂紹嘉與NSO上個月的西貝流士第二號交響曲演出中,得到的感動是多出很多的。看來要改變自己的心態了,並非國外樂團演出就一定比本地樂團更棒阿。泰密卡諾夫與聖彼得堡愛樂今晚的演出沒有不好,只是我覺得沒那麼喜歡,也沒那麼感動。

來說一下現場的觀眾好了。即使在上半出演出前廣播一直提醒觀眾不要在樂章間拍手,在蕭士塔高維契的第一樂章結束後還是有很多人鼓掌了,在這樣嘲諷與怪異的第一樂章後鼓掌,我想多少對音樂家本身的情緒營造是會造成影響的。下半場演出前廣播又再次提醒,甚至話講的更白了:”請在指揮轉身致意後再行鼓掌”,終於下半場的演出無人在樂章間鼓掌了。只是不免還是讓我很驚訝,現場不乏許多高社經地位人士,有賓士及華航的會員,現場盛裝打扮的大概有八成以上,看的出都是”上流人士”,可是竟然還會有這麼多人在樂章間鼓掌,而且這是在首善之都台北!我想雖然蕭士塔高維契大提琴協奏曲比起”四季”等曲目算是比較冷門及比較艱澀的曲目,可是若有固定聽音樂會的習慣,音樂會前稍微了解一下曲目應該也是合情合理吧,再不然不敢妄動看別人鼓掌後再鼓掌也是可以的吧。但是,竟然還是有這麼多人樂章間鼓掌,而且都是身分頗高的人士,其音樂會基本素養與其身分地位極不相稱,這些人大概事先都沒先了解一下演出曲目吧,不然參加音樂會純屬應酬而已。此外,今天的演出進行間觀眾咳嗽聲音不斷,對台上的演出者與台下的聽眾都是不小的干擾。試想,台上的國外音樂家們若感受不到台下觀眾的專注聆聽與對演出的起碼尊重,而演出完畢觀眾卻又”熱情”的鼓掌,”白痴’地大叫bravo與”貪心”的要安可曲,不知作何感想?他們會覺得台灣人的音樂素養高明到哪裡去嗎?我不禁合理懷疑,現場的聽眾有不少是衝著泰密卡諾夫與聖彼得堡愛樂的名氣而來,並非真心喜愛音樂,尤其那些拿著招待卷的賓士貴賓等。唉,離我十幾年前來國家音樂廳聽音樂會,聽眾的素養並沒有好上多少嘛。古典音樂絕不是高高在上的音樂,但他的確需要聽者好好用心去聆聽,才會發現樂趣。不然,古典音樂就會成為一般人妝點門面與提昇氣勢的淺薄玩物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ilel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