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stellar_ALT_Artowrk     

 

1349282020_2001_7  

 

    星際效應該是最近最火紅的電影,引發很多的討論,電影觸及了物理學、天文學、哲學、宗教、親情、愛等諸多議題,相關影評及討論網路上俯拾皆是,我只是想記錄一下觀影當下的一些想法。

    首先,星際效應對機器人的描繪真是獨樹一幟。長得像黑色石板的機器人塔斯,看起來平凡無奇,接受人類指令時也不會發出特別的聲響,靜靜的執行命令。胸前的螢幕好像電腦作業系統DOS之類的終端機畫面,讓DOS世代的我覺得非常熟悉,這個既前衛又復古,看起來有點笨拙的機器人,沒想到在後來的危急場面,竟然能變形成數個長方形所組成的幾何物體,快速的在海面上移動拯救人類,這忠心的使命必達讓我當下感動不已阿。印象中,我沒有在電影中看過這種外型的機器人。近年來,好萊塢不管是科幻片或奇幻片,都少有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造型出現。以奇幻片為例,似乎半獸人、怪物、精靈等造型,在魔戒裡就已經招式盡出,後來的奇幻片出現的怪獸都不脫魔界裡的原版造型,少有令人亮眼之作。而科幻片中外星人不是透明修長的造型,不然就是噁心如異形裡的外星生物,少有創新之作。星際效應裡的石板狀機器人,外型既前衛又復古,低調行事,但表現卻又讓人激賞,這造型真是好萊塢近幾年來難得的傑出發想。尤其是電影片尾還幽自己一默,”人類危急時不是總是毫不遲疑的把機器人拋下嗎?”讓人莞爾一笑。

    再來,觀賞星際效應的時候,我一直想起1968年的科幻片巨作”2001太空漫遊”,改編著名科幻小說家亞瑟.克拉克的同名小說,由史丹利.庫貝力克執導。星際效應一開始Cooper(由馬修麥康納飾演)望向窗外荒蕪的田地時,背景音樂短促的奏出管風琴壓迫般的聲響,這旋律聽起來非常像2001太空漫遊的配樂,也就是理查.史特勞斯的交響詩”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序曲的結尾。管風琴嘎然而止,但震撼久久不散。而接下來的電影配樂,也大量使用管風琴、管弦樂及電子音樂的混搭,營造出神祕且波瀾壯闊的效果。這些由管風琴所主導的配樂,非常近似”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序曲齊奏時的效果。因此,音樂是第一個讓我把這兩部電影連起來的元素。片尾看了一下,才知道星際效應的配樂是Hans Zimmer,之前負責過好幾部電影的配樂,如”黑暗騎士”等,難怪音樂的風格讓我覺得如此熟悉。Zimmer的配樂對星際效應的氣氛哄抬真是大大加分!

    第二,兩部電影都有”人與機器人”的組合。在2001太空漫遊中,太空人大衛.鲍曼在試圖關閉超級電腦哈爾時,在軌道上遭遇神祕的黑石板,兩者也被石板影響,展開奇幻的after life旅程。在星際效應中,Cooper和塔斯進入黑洞後,也展開奇妙的遭遇。不管是石板或是黑洞所製造出的奇境中,角色都是人加機器人。兩部電影不約而同都是這樣的情結安排。在星際效應中,如果沒有機器人塔斯,Cooper無法將訊息傳送到地球,似乎在未來的世界中,人類不能脫離機器人而存在,這是cyborg(人機一體)的概念,就像我們所處的時代,電腦及科技已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就如同手機這個媒介,承載了不知多少人與人交流的方式與訊息,我們已經很難將手機,或是背後代表的科技,自生活中剃除。星際效應只是強化了這種連結,而就邁向開放而言,人機一體也沒什麼不好的。畢竟連時間與空間都能夠超越了,人又何必故步自封於人類肉體的封閉與限制呢?

    第三,兩部電影都觸及了”神”(或更高的存在,或是高等生物)、”時間”、”空間”等議題。在2001太空漫遊中,黑石板扮演如同上帝的角色,啟迪猩猩智慧,開啟了人類的文明,更躍進到後來的太空探索。黑石板一直遠遠的超越人類文明,扮演著神祕的啟迪者的角色。在星際效應中,黑石板被”未來的人類”所取代,也就是未來的人類在引導著久遠之前的人類,在地球浩劫降臨前前往其他星球或建立太空站以求生存。在星際效應中,”神”是未來的人類,意味著人類具備自我啟迪與探尋的潛能。而在2001太空漫遊中,石板所象徵的更高存在神祕難解,而大衛.鲍曼的變化更是無窮無盡(這改變可以參照小說2001太空漫遊的續集),電影結尾的嬰兒意象象徵新生,表示接觸石板後的人類只是踏出進化的第一步,會變成如何不得而知。2001太空漫遊在敘事上保留了很大的想像空間,不像星際效應比較樂觀,結尾快速的奔向一個充滿希望且溫馨的結局。我想諾蘭大概是沒打算拍續集了XD。

    第四,我不知道導演諾藍是否有受到2001太空漫遊的影響,但是塔斯的外型設定,在不走動時真的很像2001太空漫遊裡的黑石板阿,就這點而言兩部電影有了接軌的可能。不過,這也可能是我自己一廂情願的想像。

    以上幾點是我在觀賞星際效應時,想到這兩部電影的共通點。兩部電影時隔46年,但卻有著以上幾點的巧合。兩部電影無疑是科幻電影史上的名作,因為兩部電影對未來都提供了獨特的視界,這要歸功於導演本身的vision。相較之下,盧貝松的”露西”不免虎頭蛇尾,因為盧貝西缺乏真正偉大的vision,所以電影草率結束,但是遮掩不著導演的的捉襟見肘。2001太空漫遊敘事宏觀,步調緩慢雄渾,結局神祕開放,給人許多想像空間,即使以現代的標準來看,2001太空漫遊一點也不落伍,即使它的特效不是最絢麗的,因為導演的視野及手法讓這部電影歷久彌新。而星際效應把焦點聚集在少少的人,特別是Cooper父女上,企圖勾勒出未來的宏大遠景,而所觸及的議題之廣且深,老少咸宜,geeks、學者、或是影評可以津津樂道,但是一般觀眾也可以看的相當開心。兩部無疑都是科幻片的經典作品。

    最後,星際效應的片名Interstellar讓我想起爵士樂手John Coltrane的專輯”Interstellar Spac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DH4bsQHPYk)。這是Coltrane 1967(2001年太空漫遊是1968年發行的,嗯,時間點挺巧的)年過世前最後一張錄音室作品。晚年的Coltrane音樂有點神祕主義的味道,Coltrane把他對神的信仰及性靈的探求融入音樂中,但是吹奏出來的聲音是鬼哭神號像起乩的樂句、高音嘶吼到幾近破碎的薩克斯風,搭配急切激昂的鼓聲敲擊,乍聽之下幾乎沒有旋律,好像亂吹亂喊。專輯的歌曲標題有:Mars, Venus, Jupiter, Saturn等,都是耳熟能詳的八大行星。那是Coltrane所想像企盼的世界,在那星空中有神的存在。雖然我不懂Coltrane樂句的”邏輯”在哪裡(也就是聽不懂啦),但是在那狂亂的音符中,如同拉肚子拉到末尾已經沒有東西只剩胃腸至肛門間的一股空氣”咻”噴射而出的嘶吼樂聲,也許如同Cooper與塔斯所處的黑洞極境中,時間與空間都消解了,科學的理性與人類的感性有了結合的可能並拉高到前所未有的層次,也許在那樣的境界中,有我們所名之的”神”存在,或是...You name it!

john-coltrane-4e43dd5ebaf8c  

 

John_Coltrane_Interstellar_Space  

John Coltrane  "Interstellar Spac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ilel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