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Y6A4427發稿 [800x600]  
半年前”幸運的"買到了陳綺貞年底在巨蛋的演唱會門票,那時買票的動機是好奇陳綺貞的舞台魅力,為何和我一樣6開頭世代的歌手能一日長紅至今,吸引了約二十歲到四十幾歲的歌迷,演唱會門票一販售即售罄。幾乎無視於商業市場運作的法則,不上通告,鮮少公開露臉,沒有臉書,但是陳綺貞二十年來卻經營出一票死忠歌迷,不需宣傳,演唱會總吸引一票歌迷朝聖。對我而言,陳綺貞代表了清新、知性等氣質,歌曲旋律動聽,歌聲輕柔,可是我大概只跟了前三張專輯,也就是從"華麗的冒險”後,就比較少聽她的歌了。繼去年底買了她的新專輯”時間的歌”後,才又開始聽她的歌,還有今年六月買了她演唱會的票,才又開始”複習”(或說拾起)她的專輯,把七張專輯,以及三張現場巡迴演唱的現場音樂會CD都好好聽了幾遍。而我也買了她的新書”不在他方”,企圖從她的歌曲以及文字,來貼近陳綺貞,去描繪這個人。我不是陳綺貞的死忠粉絲,可以說是帶著一些距離來欣賞她。基本上,我也是抱著這樣的心情去聽她在巨蛋的演唱會。
 
在演唱會中某一刻,我對陳綺貞的魅力有了新的體悟,亦即”若即若離”。陳綺貞出道至今,大體上給人一種清新的大學生形象,如鄰家女孩般,不管聲音及外表都是甜美輕柔,歲月在她沒刻畫出什麼痕跡,當你聽她的歌時,你不覺得”讓我想一想”裡二十歲左右的陳綺貞是很久以前的事,這樣鄰家女孩的形象一直存在於她的音樂中。聽她的歌,你覺得她就像我們一樣,只是平凡人,會有喜怒哀樂,在日常生活中掙扎著,為一些小事開心著,為生活奔忙之時對未來仍抱著小小的憧憬與想像,也許是愛情,也許是友情,或是其他。總之,她以鄰家女孩的形象勾勒出這些美好的想像,此及”若即”─Cheer Chen is just like us; she is approachable.  但是在演唱會場上,陳綺貞開場身著紅色禮服,神色凜然的從高處現身; 眼睛閉上; 走下舞台時,引發歌迷瘋狂追隨,伸手想要碰觸陳綺貞。這時的陳綺貞不是鄰家女孩,而是女神,在演唱會的特殊場域與氛圍中,接受歌迷眾星拱月般的崇拜。看著穿著黑色T-shirt的工作人員如鳥群般圍繞在陳綺貞身旁,護衛著陳綺貞免於被瘋狂的歌迷衝上來...,當下的陳綺貞就與其他的流行巨星如五月天、江蕙、伍佰沒有兩樣,這是偶像無誤。即使陳綺貞仍伸出手,在行進時與兩旁的粉絲擊掌,但她的神色冷傲,因為演唱會才剛開始不久呢,還有行程要趕,當下我感受到陳綺貞與聽眾間的距離,也就是這樣的偶像光環所必然拉出的距離,此及”若離”─隔開偶像與凡人間的距離。試想,你怎麼會想和鄰家女孩握手,怎麼會對鄰家女孩尖叫,怎麼會對鄰家女孩激動不已流淚呢,當然不會!只有對女神才會如此,因為她不是凡人,她與你有距離,所以才值你如此激動惕零,吶喊呼求。對於鮮少參加大型演唱會的我而言,這不啻是奇觀。因為我熟悉的是鄰家女孩形象的陳綺貞,或說知性與獨立氣質的陳綺貞,從她的音樂與文字中我所建構的陳綺貞,不是演唱會場上偶像般的陳綺貞。就是這種若即若離的特質,說明了陳綺貞的魅力。不但能吸引一般人靜靜的聆聽她的歌(其中一部分就是所謂的樣板化的"文青”吧),也能吸引粉絲瘋狂跟隨。
 
不過對我而言,這場演唱會的音樂性反而低了點。怎麼說呢?陳綺貞的三張演唱會實況CD,”花的姿態”(2007)、”太陽”(2010)、”夏季練習曲”(2012),從聲音中我可以想像現場觀眾回應之熱烈,還有現場演唱特有的即興片段,歌手與觀眾的互動,這些都比錄音多出不少生氣,音樂性很棒!可是昨天在巨蛋的現場,有太多干擾音樂的事情,訴諸視覺的舞台效果就是其一。絢麗的背景電腦動畫,升降舞台,飛起來的如同小花園般的熱氣球,歌手的換裝與賣弄玄機,讓觀眾猜測她會從會場的哪個角落現身,更不要說全場走動,若即若離的和觀眾互動,引發尖叫。但是這些都和音樂無直接關連,而且就是因為視覺太絢麗奪目了,反而讓人不能專注在音樂了,分心了。也許是我和其他人的動機不同,也許很多人就是來看陳綺貞的,但是因為我對陳綺貞有著聆賞的距離,所以我對歌迷的瘋狂尖叫反而無感,我關注的是她的音樂。因此,我覺得開場的好幾首”時間的歌"專輯裡的歌曲唱來都平平,沒激起太多感受,反而是中場的”Peace and Revolution”,樂曲結尾的即興部分很不錯。另外我最喜歡的就是最後幾首安可曲,只有陳綺貞拿著吉他輕唱,或是搭配吉他手阿虎精準但很有味道的伴奏,在那些時刻現場似乎從很大的演唱會場地縮小到好像駁二的場地,或是再小一點的女巫店中陳綺貞對著小小一群觀眾唱歌,她乾淨輕柔誠懇的聲音,實在是她最寶貴的部份。當下我多麼希望,要是陳綺貞可以在小一點的場地中演唱該有多好。但是以現在陳綺貞的地位,粉絲的數量,這怎麼可能?再來,在大型演唱會中,有可能拋棄華麗的舞台效果與花招(如PK的橋段)嗎?怎麼可能!大家花了這麼多錢來看,結果只是拿著吉他輕唱,不行!商業市場不容許如此。必得以眩目的橋段,才能滿足不同歌迷的期待。不過,在這樣的大型場地中,鄰家女孩變身成女神,有些我覺得陳綺貞很寶貴的特質也被壓縮不見了。我反而懷念一個人靜靜的聽陳綺貞,咀嚼其文字,或是開車時聽陳綺貞較動感時的歌,身體隨著節奏擺動那時的感覺。巨蛋演唱會太大了,有些東西太華麗了,這是陳綺貞女神的場子,不是一個人靜靜思考的陳綺貞的場子。我還是懷念我從音樂中所建構的那個陳綺貞。
 
昨天在演唱會中,我的確是比較疏離的。在音樂性的感動比較少時,我感受到的反而是某些刻意而為。除了刻意經營的舞台效果外,我還發現一些比較隱性的東西在背後隱隱流動。例如,演唱會場播放了這兩年陳綺貞去不同的地方採集聲音的影片,只見陳綺貞出現在十字路口、學校、市場、港口、機場外圍等地,拿著醒目的毛茸茸的專業麥克風,錄下日常生活中的聲音,如同陳綺貞走入了販夫走卒的生活中,走進,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中。但是,我驚覺著我聽到的不是是陳綺貞所採集的聲音,我還看到了陳綺貞採集聲音時的畫面。對,就是畫面!陳綺貞採集聲音時,是有隱藏攝影機,在後面把一切都記錄下來,這些當然是聲音採集計畫的一部分,不錄下來,觀眾怎麼看的到呢?但也就是在影片中,陳綺貞變成了一種姿態,一種關心市井小民生活的姿態,非高高在上的偶像,而是如同你我一樣平凡的人。很奇怪,如果只是剪輯聲音,把這些素材使用在音樂中,那是一回事。可是把這些錄下來,那影片中的陳綺貞反而變成了一種姿態,影片訴說的是平民般的陳綺貞,關心台灣庶民生活的陳綺貞,就是這樣的姿態,打造了陳綺貞獨特的氣質,也是她吸引觀眾(不是聽眾)的原因之一。再來,我在陳綺貞的歌詞中,以及在她的新書中,常常會讀到一些她寫的很棒的文字,例如”所有的人都是一腳踩在孤獨,一腳踩在社會裡,沒有人會一直孤獨下去”,當我讀到這段文字時,我想這說明了陳綺貞游離於孤獨的創作以及藉著發表歌曲與別人互動的心情寫照,可是昨天在演唱會上陳綺貞唸到這一段文字時,我當初被文字打動的感動不見了。這段文字背後應該有陳綺貞痛苦與掙扎的心路歷程,因為只要真正體驗過孤獨的人,都知道這樣的狀態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但是它在現場這麼輕易的被念了出來,對著超過一萬人以上的觀眾,我有種錯覺:其實有誰在乎孤獨呢?就如同魔戒裡的哈比人佛羅多喚來甘道夫的巨鷹,直接飛躍原本該一步一步走完的險要之地,來至末日火山口,把魔戒一丟,耶!任務完成!沒有中間曲折的歷程,沒有被戒靈刺傷,永遠不會癒合的傷口。我心想,真正的孤獨才不是這樣呢,真正的孤獨是無窮無盡的,它絕非是一個這麼輕易的,集體性的經驗。於是,我覺得很棒的文字,讓在演唱會場上,反而意義被掏空,只剩下一種淡淡的溫馨,一種對生活小小的美好想望。想想,我是不是太吹毛求疵了,總不能要叫每個人都自己回家咀嚼陳綺貞的文字嗎?我不知道,只是覺得在這麼大的會場上,一些原本不錯的東西很容易就被拉扯變形變質,感動反而少了。如同很多橋段,如綺貞走動時拿走歌迷手上的手機,與歌迷自拍; 還有要求觀眾把手機的閃光燈打開,”不要小看每一個人小小的力量...讓高雄變成銀河”; 或是在演唱至一半時,停下來問觀眾”說什麼?!”; 或是唱到”...假動作”時,刻意加重”作”,瞬時歌迷驚呼。這些在過往的演唱會都出現過,但昨天的驚喜少了,不,是感動少了。也許這些已經變成比較儀式性的東西,是陳綺貞的歌迷一再重複演練的,可是對我而言,我覺得聽CD時很棒,但是現場親眼目賭時卻少了感動。好像大學時第一次聽Michael Jackson演唱會時,全身顫慄搖擺到不行,真的是充分感受到超級巨星的魅力。可是後來去聽了第二次後,發現又出現”Heal the World”中麥可手指著坦克,一個軍人跪下痛哭的畫面,象徵愛戰勝戰爭,或是他想到兒時情景,抱頭痛哭,全場歌迷齊聲安慰”mMichael! Michale!” 我不禁想像麥可在全球這麼多場演唱會中,要重複哭這麼多次,於是哭成了一種舞台效果與重複性的表演。感動,似乎也少了。對我而言,還是直接聽歌曲比較直接。另外,還有把手機的閃光燈打開這個橋段。記得今年在抗議洪仲丘冤死的靜坐會場上,主持人也這麼要求現場觀眾,可是那時不覺得突兀,好像真的希望小小的閃光能匯集,照亮軍隊裡隻手遮天的黑暗。可是昨天在巨蛋的會場,好像是女神邀請觀眾加入她表演的一部分,全場閃燈成為一種集體性的姿態,這裡面,到底有多少"我們每個人小小的力量”這種意義呢?
 
再更深入點,昨天我看著開場的”流浪者之歌”的MV,還有後來的”普魯斯特行動”,背景畫面打著”個人行動的....”,搭配著陳綺貞吹著哨子,彷彿操兵般全場陷入瘋狂,再來’柏拉圖式的愛情”這些歌曲。在陳綺貞的新書中,熟悉搖滾文化的評論人張鐵志也有詢問陳綺貞,好像在新專輯中放入了不少文學作品的典故,陳綺貞回答是以往讀過這些作品,但當時可能未仔細思索,所以現在比較有意識的放入她的作品中。這些作品的名字,如果不是假文青,大該多少都知道背後的來歷。流浪者之歌是德過作家赫曼.赫塞的著名小說,是赫塞版本的佛陀求道記,描述了西方文化脈絡下個人心靈的探尋,後來林懷民也將之改編成為雲門的舞碼。在陳綺貞的"流浪者之歌"的MV中,藉由生、死、情慾(男扮女裝)、蒙古人的生命觀,試圖用淺顯易懂的影像與語言,訴說著陳綺貞自己的流浪者之歌。說實話,就我自己的詮釋,這MV與歌詞的原意已經有段差距了,可以說是另外的故事。不過結尾主角的講話,如扮裝男說:"不是我扮女人才美,是因為我美才扮女人"。我覺得這樣又把影片的含蓄美摧毀殆盡了,好像昭然若揭的把意義完全顯露給觀眾,深怕太曲折觀眾看不懂。因此,赫塞的流浪者之歌原意已被掏空,只剩下個名字,而重新填滿的意義,是淺顯易懂,不分族群,不分地域,雅俗共賞的影像與語言。而陳綺貞雖然不上節目通告,透過網路,MV的宣傳力量反而無遠弗屆。再來,普魯斯特,法國作家,意識流寫作技法,可能大家多少聽過瑪德蓮蛋糕開啟意識之流的片段,但是有多少人有辦法讀完七大冊的小說?(我自己就舉手投降了。)還有,柏拉圖式的愛情,電腦動畫中的人腦呼應著歌詞”陷入理性的封閉”,不過柏拉圖繁複的學說就被簡化成"理性的封閉"這一句而已。陳綺貞是政大哲學系畢業,後來這兩年還回去政大上陳芳明教授的台灣文學史,我相信她是很認真閱讀與思考的人,並把這些歷程與結晶寫入她的音樂。不過,繁複困難的文學與哲學作品最後也只剩下個名字而已,那是陳綺貞消化後再吐出的作品,吸引歌迷的是最後的這個成品,不是原來的文學作品,只有最後的成品才能做到雅俗共賞。最重要的,這是陳綺貞消化過後的東西,東西再美味營養不是重點,重點是要陳綺貞吃過後,消化過後的,因為餵養歌迷的是這些東西。文學作品裡有多少卷秩浩繁,美好深刻的話語,但是只有經由陳綺貞說出的,才有號召力,例如演唱會場上她所說的”希望我們都能成為一個更好的人”。聽過陳綺貞的現場後,我有了更深的體悟。為何陳綺貞能吸引這麼多人,尤其是一些”文青”(貶抑之詞):歌聲輕柔,旋律動聽是之一,而另外一點就是陳綺貞販售/行銷的是一種對於美好生活的想像,,在裡頭不管生活再辛苦凡夫俗子如你我仍有慰藉,而困難的文學作品都會剷平成為一種溫馨的警語,作為女神送給凡人的最好禮物,如同宙斯把火種捧給普羅米休斯,後者不用再辛辛苦苦的去偷火種還落得最後每天被禿鷹啃噬心臟。當然,真文青還是可以去讀原典,讀柏拉圖,隨著普魯斯特的意識流流轉,去探尋流浪者之歌裡的心靈企求,這一切都不衝突。但陳綺貞其人其樂提供了雅俗共賞的平台。
 
啦哩拉雜說了這麼多,總結一下好了。其實我覺得陳綺貞是很有自己想法的音樂人,聽著她的歌,咀嚼她的文字,都是很棒很豐富的感受。但是她之所以這麼成功,背後絕對有一些商業行銷的手法,一言以蔽之就是雅俗共賞的風格。不過對我而言,親近陳綺貞最好的方式是靜靜的聽著她的歌,而不是在大型演唱會上,在那裡有太多無關乎音樂的東西,遠離了我心中最美好最純粹的陳綺貞。直接親炙陳綺貞的音樂是最好的方式,去思索她的文字也是最棒的。不過對我來說,有好多人好多書都描繪了這個世界某個面相的美好,而陳綺貞只是其中之一而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ilel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