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E000054B635CA67379F1D140051CF    

模仿遊戲(The Imitation Game)算是最近看過的電影中,無論劇本或演員表現均有一定水準的作品。電影描寫二戰時的數學天才,同時也被喻為是計算機之父的圖寧(Alan Turing),協助英軍破解納粹加密機Enigma的經過。本片沒有大場面,但是劇情峰迴路轉,情結合理緊湊,觀賞過程中沒有冷場。事後回想本片,益發覺得電影的層次相當豐富。以戰爭這個主題而言,乍看分成軸心與同盟兩個陣營,德國對上英國,但在間諜與密碼戰中,彼此爾虞我詐,自己人也未必能信任,善惡與是非的界線隨著劇情發展越來越模糊,二元對立的架構也隨之崩解。這樣二元對立的架構也存在著國家與個人之間。為了致勝,國家不惜犧牲個體,如即使破解密碼也不能光明正大的拯救自己人,因為這樣破解的密碼便失去意義。不過圖寧可能萬萬沒想到,自己可能也是被國家犧牲的對象。亦即國家機器在運作的過程中,對擋在前方的個人,是不會有任何顧慮便直接輾過去的。以此而言,對國家的忠誠與歸屬就成了非常弔詭的議題,因為是與非的界線已模糊,就像數學家與間諜的身分實難二分。數學家究竟是憑自己對數學的熱愛與信念行事,還是被隱身背後的政府高層所檢視與控制?這些都留下很大的思考空間。另一方面,戰爭的主題還延伸到情慾與性別認同,在保守的時代氛圍下,戰爭也意味著異性戀對同性戀的壓迫與迫害。對國家忠誠的舉動仍然可能被異性戀暴力的國家機器追殺。圖寧這個角色,不但陷入了他數學天才的孤獨牢籠,與別人格格不入,同時在情慾方面,他也陷入了一個囚籠。他的愛情隱而不彰,巨大而持久,對摯友的思念投射在自己的機器作品中,在被社會遺棄後,成為唯一的慰藉,飾演圖寧的英國演員班奈迪克康柏拜區演來絲絲入扣,令人動容。

 

這部電影讓我注意到的還有統計學的概念。即使破解了敵方密碼,若太明顯的動作讓敵方窺知密碼已遭破解而更換,那破解密碼的努力就一切白費,因此在巨觀的層次必須仔細計算,對敵方行動的干預必須要在避免被知悉的前提下做到最大,目的是贏得戰爭。這種牽涉到統計學的概念讓我想起西方科幻小說家艾西莫夫的基地系列科幻小說。在基地這個系列中,艾西莫夫提出一種想像的學門”心理史學”,結合了心理學、歷史學、數學等學科,在樣本數夠大與人類不知道自己成為研究對象的前提之下,對人類文明的未來作出預測,人類可根據心理史學做出適當的舉動,在以對人類文明福祉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試圖去改變文明的進程。這樣的歷史觀不是回顧過去,而是望向未來,實在是相當新穎並極具創新的洞見。艾西莫夫在架構基地小說的過程中,也融入了他對人類歷史中左右歷史發展的重要力量,如軍事、商業等因素。小說架構恢宏,觀點發人深省,不愧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科幻小說之一。如對模仿遊戲數學概念有興趣的人,不妨讀讀基地系列小說,一定會大呼過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ilel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