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891  

灣生是最近非常火熱的詞彙,從田中實加的書一路延燒至電影。根據維基百科的解釋,灣生是指「1895年至1946年間在臺灣出生的日本人,包括日臺通婚者所生下之子女,大多能使用台語等本地語言溝通。」依據田中實加的小說改編成的紀錄片「灣生回家」中,可以看到踏上尋根之旅的灣生,在花蓮吉野鄉中尋覓過往回憶的身影。有熟悉,也有悵然,因為過了半世紀,很多灣生熟悉的老朋友或親人都已去逝。而灣生回家,不只是日本往台灣的單向移動而已。例如,有一個灣生女性,在戰後回到日本時,因為各種因素女兒沒有一同回到日本,而是留在臺灣。半世紀來,這個女兒心中一直覺得自己當初是被媽媽拋棄的,直到女兒自己的後代發起到日本探訪曾祖母之旅,才挖掘出灣生媽媽其實心中並未忘記留在台灣的這個女兒。我是在對灣生只有粗淺了解的情況下便進戲院看了電影,有幾點一直在我心中泛起漣漪。首先是語言。我注意到電影中的訪談中大部分使用了日文、台語及中文,呈現語言含混的現象。例如花蓮的中年原住民,可以操流利的日文和歸來的灣生對談,但本身同時也能夠說中文及原住民語言。多語言的現象連結到個人的歷史記憶,串連起日本與台灣不同的地方。不過語言更呈現著疏離與熟悉,例如雖然灣生說的是日文,但是從他們的言談中,可以感受到他們對台灣濃濃的思念與認同,簡直比台灣人更熟悉、喜愛台灣,也些灣生對日本還語多批判,認為台灣比較好。灣生在台灣尋根時,又可以使用台語與花蓮吉野鄉的居民對談,台語召喚的是個人過去的回憶。有些灣生在戰後回到日本時還被日本人排擠,因為他們說的日文腔調很奇怪,因此灣生還得被迫”重新學習”日文。因此,語言與文化、身分認同互相映照,很難去區分什麼是日本,什麼是台灣。再來,從灣生們對台灣的依戀,彷彿灣生化身成一面鏡子,在其中我們看到台灣人傳統美好的一面:熱情、溫馨、有人情味,、以及老一輩普遍對日本抱持的好印象。如果看多了台灣的社會新聞,對台灣沈淪、短視近利等抱持負面觀感的人,可能會對灣生對台灣的讚不絕口感到不好意思,好像我們從別人身上看到了自己久未發掘的優點。第三,對灣生而言,身分認同非常重要。有灣生老奶奶拿到台灣戶政事務所所核發的戶口證明時,感動地痛哭流涕。也有灣生的後代數度去日本探訪灣生祖奶奶,企圖拼湊她回到日本後的生命故事,以及重新連結起灣生母親與其台灣女兒的臍帶。灣生回家其實很像跨海峽的家族史撰寫過程,其中有後代為先祖撰寫故事的努力,好像以故事安慰已仙逝的長輩之餘,自己也才能找到安身立命的一席之地。灣生回家表面上是一小撮人的故事,但是這些故事對補足整個歷史的大敘述卻非常重要,甚至可說是微言大義。怎麼說呢?

 

 

在觀看灣生回家時,我一直在想:什麼是台灣人呢?在日本的映照下,台灣或台灣人意味著什麼?灣生所映照出的台灣與日本關係,對照台灣與中國的關係,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就是戰爭。戰後,灣生被迫離開台灣,人與土地,親人彼此被迫分離,對個人與家族的生命造成劇烈的影響。時間與空間的分離卻無法斬斷灣生與台灣這片土地的相連。同樣的,因為二戰,許多那時中國的住民被迫搬遷至台灣,之後因為台灣與中共的對峙關係也無法回去,過了幾十年之後才開放兩岸探親。到了現在,台灣與中國的交流日益頻繁,可是在台灣這塊土地上,台灣人的身分認同始終是一個複雜且敏感的議題。在各種討論中,台灣人的身分認同常常被放在藍/綠、統/讀、外來/本土、國民黨/民進黨、愛/不愛台灣、唱/不唱國歌等二元對立的架構下來討論,但是這些非黑即白的論述架構,絕對無法清楚的去描繪出台灣人的複雜意義。看完灣生回家後,我更清楚的認知到,語言、文化及身分認同是複雜地交織在一起,絕不可能一刀兩斷,清清楚楚。尤其用二元對立的刀去切台灣,得到的只是偏頗。舉例來說,灣生是日本人,還是台灣人呢?說的是日語或中文或台語,能清楚的概括這個人的身分認同嗎?在文學上,難道我讀楊逵的詩,那我就得否定紅樓夢的美?當然不是這樣。金剛經有云: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寧為多否?台灣人的身任認同也是如此,考量每個個體的個人、家族、國族、歷史記憶,不同個體間交互後的影響,那什麼叫做台灣人,真的是錯綜複雜,無法輕易定義。雖然如此,金剛經中的般若波羅密邏輯,也許可以給我們一點啟示。佛陀說:所謂微塵,即非微塵,是謂微塵。那我要說:所謂台灣人,即非台灣人,是謂台灣人。當你選定某個特殊的個體,認定這才是台灣人時,那其實背後也隱含了所有你認為非台灣人的因素。可是台灣人的實相,卻是包含了這個案例中台灣人以及非台灣人的因素,所以你若要周延的、完整的去定義台灣人,那你必須同時去考慮台灣人及非台灣人的因素,在這樣的邏輯下,二元對立勢必要被揚棄,沒有人可以對台灣人作出一個完美終極的定義。因應每個個體生命經驗的不同,所得到的台灣人身分認同也會不同。因此,在討論什麼才是台灣人時,兼容並蓄可能才是比較適當的基本態度。這是灣生回家及金剛經給我的啟示。不過,兼容並蓄並非沒有立場,目前我對這個議題的想法還不夠明確,可說是是進行式,但我基本上認為,民主化及本土化是大原則,前者不是偏向某一政黨,也不是利益交換下的民主,後者也不是廉價的喊喊愛台灣或是狹隘的擁抱原住民的動作。總之,從灣生對台灣的思念與讚揚,我們應該可以想像,並去實踐所謂真正台灣人的驕傲與美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ilel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