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去高雄文化中心至善廳聽了這場音樂會,曲目是德弗札克的鋼琴五重奏(op. 81)及舒伯特的弦樂五重奏(D. 956)。德弗札克的這首作品我以前聽過,但沒有很喜歡,不過鋼琴堅毅的聲響讓我想起布拉姆斯早期的兩首鋼琴奏鳴曲的堅強聲響,鋼琴也是咚咚咚的非常硬,毫不妥協阿,在德弗札克特有的民謠旋律中非常特別。這場音樂會的重點我擺在舒伯特生前的最後一首作品,C大調的弦樂五重奏。之前也聽了好幾個版本,但印象最深刻的還是第一次聽的阿班貝爾格四重奏的版本,那第一小提琴真是犀利,像刀子一樣,精準的劃開舒伯特內心最幽微的部份,還有大提琴的部分也很強烈,和哀淒犀利的第一小提琴互相唱和,同時整個五重奏的聲音又是那樣協和,但是味道又夠,實在是不可多得的好演奏。今晚的演出印象是整體的聲音很融洽,沒有特別突出的樂器,團員們彼此協調,製造出和諧的音響,但從第一樂章開始,我覺得就把這首作品的氛圍掌握的很好。配合主旋律的第一小提琴,兩把大提琴交互唱和。有別於聆聽唱片的經驗,我老是分不清楚兩把大提琴的聲音,現場有了視覺的幫助,才發現「喔,原來這聲音是從那把大提琴發出來的阿」,這兩把大提琴,有時一把和其他樂器合奏,另外一把負責撥奏,現場多了許多聆聽的樂趣,總之是第一樂章很細膩,把室內樂的默契與特色發揮的很好。第二樂章是讓我印象最深刻的部份。這個曾深深打動鋼琴家魯賓斯坦的慢板樂章,非常地深刻,是舒波特內心最深處的哀鳴,在聽的時候,我腦海裡浮現”the agony of the suul”,「靈魂的哀鳴」這個字眼。第一小提琴負責主奏,其他樂器唱和。就那樣一步一步,舒伯特把它的內心挖出來給你看。雖然舒伯特是被稱為與人為善,樸實健康的作曲家,可是在這個樂章中,我們可以體會舒伯特是如何把平常不給人看到的一面,一層又一層的壓入內心深處。那是對於人生的絕望、困惑與思索嗎?隨著第一小提琴轉為撥奏,我們更深入地潛進了舒伯特的內心。那是外面的太陽照不到的幽谷,是誠實觀照內心的坦露。聽著聽著,我的內心整個糾結起來,眼淚也無法克制地掉了下來。不是特別想到什麼事情,這是純然的音樂,也許就是叔本華所說的意志之展現吧。人生就是有這樣灰暗的面相,也許是生而為人在這世間必然要面對的部份。中段,樂曲轉為急切,那是夾雜著憤怒的悲鳴,大提琴嗡嗡地鼓動著,好似命運的壓迫,或如憂鬱症患者內心那啃噬、無法擺脫的部份。第一小提琴持續思索著,與低音部持續辯證,交織成生命最深刻的一幅風景。再來,音樂停了下來,有什麼東西在微妙的轉變著。第一小提琴彷彿從生命的最底層竄出,演奏出完全不同的聲響,那是對幸福的渴望嗎?在一連串的演奏後,音樂復歸樂章開始的主題,小提琴的撥奏搭配其他樂器徐緩的唱和,最後,第一小提琴奏出再度讓我淚留不止的主題,那是舒伯特對這世間的眷戀與告別,沒有憤怒,只有一個赤裸裸的靈魂最後的告白。

 

第三樂章,在激昂的節奏中,彷彿要擺脫慢板樂章的幽暗山谷,猛地往前竄出,讓我想起柴可夫斯基第六號交響曲的第三樂章進行曲,是那麼的光輝與燦爛,在最後死亡似的第四樂章來臨之前,要掄起拳頭不服輸地向命運叫囂。不過舒伯特這首作品的第三樂章,即使有那麼激昂的開頭,中段還是插入了一段晦暗的樂段。彷彿述說著生命中無法擺脫的不幸。但是這裡多了昇華的味道,如輓歌般,哀傷但不耽溺。ABA的結構,最後又重現樂章開始的主題,五把樂器興奮的齊奏,邁向樂章終點。第四樂章,如同節目單撰寫人陳宜鍾所述,是如曙光般的樂章。第一小提琴光明的演奏著,而其中一把大提琴提供著神化般的節奏輔助,就如崖上的波妞在波妞腳下奔跳,輔助其奔跑的巨大魚群。生命在經歷最低潮,最幽黯的深谷後,就是往上升起。但是我們真能誠實的面對內心那幽暗的山谷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ilel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