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鋼琴家陳宜鍾的梅湘”聖嬰耶穌的二十個凝視”,是這兩年來印象最深刻的獨奏會,不但曲目大膽,現場聆聽有別於唱片,有很多的驚喜,而且這一場音樂會讓我見證了鋼琴家高度的專注力與強大的意志,更可想見這一兩年來她是投入了何等的心力在這首仰之彌高望之彌堅的龐大曲目,真是非常不可思議的夜晚。

 

這場梅湘音樂會,第一印象是「慢的更慢,快的更快」。第一首「天父的凝視」,便以非常慢的速度,緩緩鋪陳出神祕的宗教氛圍。隆隆的低音,間或夾雜清亮的高音,引領我進入梅湘的音樂世界。聽第一曲的時候,我終於明瞭為何今天的音樂會宣稱要三個小時了,即使一般的全曲錄音大概都是兩個小時出頭而已。回想一下比較有印象的段落,第五首「聖子凝視聖嬰」,清亮的高音,彷彿鳥語,我覺得這個段落既神祕又寧靜,宜鍾的觸鍵讓我更深入地進入這首曲子裡。從第五首邁入到第六首的部分,鋼琴家停頓了稍久,也許是這時又有觀眾陸陸續續入場吧,驚擾了場地的氣氛,不知道是不是要回應走動觀眾的打擾,第六首宜鍾以驚人的速度演奏,左右手並行對話如狂風驟雨,全場屏息。我覺得這樣快的速度與敲擊,旋律線比較不明顯,是不是鋼琴家刻意的詮釋呢?如果說鋼琴家是被走動的觀眾氣到以演奏發洩我想是玩笑話,因為能夠克服這麼龐大曲目的挑戰的音樂家絕對能夠應付現場的變數,那凝心投入音樂中的意志與專注力是不可能這麼被輕易動搖的。因此,我想這應該是鋼琴家的詮釋。我想到導聆的那位先生提到梅湘具備聯覺的能力,能從音樂中看到色彩,而且這些不是單一的色彩,而是斑斕如「藍紫色的懸岩,撒滿了小小的灰色立方體,鈷藍,加深了的普魯士藍,帶著若干淡紫色、金色、紅色、寶紅色的光澤...」(出自節目單)。因此,如果色彩是豐富有漸層彼此交織的,那幻化成音樂,那同樣也是難以形容,也許是多聲部並行硬要說有某條主旋律,那可能也不符合梅湘的音樂觀。宜鍾彈出不同於諸多本曲錄音聲響,我覺得反而充滿驚喜。聆聽古典音樂多年,我慢慢也棄絕了名盤,或是以錄音強加在音樂會演出等先入為主的印象,反正我不會讀譜,因此我不可能有絕對標準,何況就算會讀譜,標準也是相對的吧。因此不妨放寬心胸,讓自己向音樂敞開就行了。話說回來,宜鍾這樣狂暴快速的指法,也表現在第十首「喜悅聖靈之凝視」,既然是狂喜,那又何須遵循一定的框架,不過曲子從低音域進展到結尾的高音域,我真切地感受到一種純粹的喜悅。似乎,在二十凝視這套曲目中,那高音的和弦總連結到某種至高無上的存有,應該就是梅湘心目中的上帝吧。

 

接下來第十二首「聖嬰耶穌之吻」,同樣疾風驟雨運指如飛,我覺得左手的低音部有時會帶有觸電般的魔力,那音色十分特別,是唱片中聽不到的,應該說是特屬於鋼琴家的音色吧。第十五首「聖嬰耶穌之吻」是我最喜愛的曲子,我覺得在鋼琴家虔誠如祭司的音符帶領中,真的感覺如同飛昇到寧靜又喜樂之處。我大部分時候都閉上眼睛,仔細地感覺那晶瑩剔透的琴音,以及更重要的,那股寧靜安詳的感覺。中段竄出的一段花團錦簇的高音,我實在找不到字眼形容,姑且稱之「沐浴在聖潔的光輝中」吧。最後一首,「愛的教會之凝視」,我在唱片中可以聽到快到結尾的高潮處某些強音會有聖潔超脫的感覺,可是宜鍾是把速度放慢,然後把那如黃金般的音色延展至每一次的敲擊中,專注而又虔誠地雙手敲擊,如同馬勒第二號交響曲結尾大鳴大放的鐘聲,或如拉斯馮迪爾的電影「破浪而出」結尾響徹雲霄的天堂之鐘,象徵上帝赦免了被俗世之人所唾棄的貝絲,那音階在我眼前躍示著,「看!這就是上帝」,一切為之靜止,一種絕對的純粹之美!

 

演奏結束,觀眾熱烈的鼓掌,我覺得觀眾從上半場有些坐不住,到下半場的安靜聆聽,可以很明顯地感受到被吸入到鋼琴家所打造出的音樂聖殿中。宜鍾謝幕的樣子是太謙遜靦腆了,這樣精采的演出多少聲Bravo都不夠。不過話說回來,宜鍾擺出來的不是一般炫技的曲目,因此我覺得這樣似乎有些含蓄的謝幕其實也不錯,因為更多的感動可能是迴盪在聽者心裡,即使在離開音樂廳後,漫步往捷運的路上都還發酵著。畢竟這是梅湘的教堂,不是瘋狂的演唱會場地。對我而言,這場音樂會讓我親近了梅湘的音樂世界。雖然我想梅湘音樂中的神聖性與超越性對我而言是帶有智性及一定距離的,相較之下我可能會帶有更多感情的去看待馬勒或是布魯克納第八之類的曲子。但是這是一個好的開始,說不定哪天,我慢慢可以聽的懂梅湘的鳥類圖鑑了。謝謝宜鍾,以其驚人的意志力與信念帶領我們進入梅湘的音樂世界。完成這項壯舉,我深深覺得她今年人生定會開啟嶄新的一頁,祝福宜鍾!

 

昨晚鋼琴家陳宜鍾的梅湘”聖嬰耶穌的二十個凝視”,是這兩年來印象最深刻的獨奏會,不但曲目大膽,現場聆聽有別於唱片,有很多的驚喜,而且這一場音樂會讓我見證了鋼琴家高度的專注力與強大的意志,更可想見這一兩年來她是投入了何等的心力在這首仰之彌高望之彌堅的龐大曲目,真是非常不可思議的夜晚。

 

這場梅湘音樂會,第一印象是「慢的更慢,快的更快」。第一首「天父的凝視」,便以非常慢的速度,緩緩鋪陳出神祕的宗教氛圍。隆隆的低音,間或夾雜清亮的高音,引領我進入梅湘的音樂世界。聽第一曲的時候,我終於明瞭為何今天的音樂會宣稱要三個小時了,即使一般的全曲錄音大概都是兩個小時出頭而已。回想一下比較有印象的段落,第五首「聖子凝視聖嬰」,清亮的高音,彷彿鳥語,我覺得這個段落既神祕又寧靜,宜鍾的觸鍵讓我更深入地進入這首曲子裡。從第五首邁入到第六首的部分,鋼琴家停頓了稍久,也許是這時又有觀眾陸陸續續入場吧,驚擾了場地的氣氛,不知道是不是要回應走動觀眾的打擾,第六首宜鍾以驚人的速度演奏,左右手並行對話如狂風驟雨,全場屏息。我覺得這樣快的速度與敲擊,旋律線比較不明顯,是不是鋼琴家刻意的詮釋呢?如果說鋼琴家是被走動的觀眾氣到以演奏發洩我想是玩笑話,因為能夠克服這麼龐大曲目的挑戰的音樂家絕對能夠應付現場的變數,那凝心投入音樂中的意志與專注力是不可能這麼被輕易動搖的。因此,我想這應該是鋼琴家的詮釋。我想到導聆的那位先生提到梅湘具備聯覺的能力,能從音樂中看到色彩,而且這些不是單一的色彩,而是斑斕如「藍紫色的懸岩,撒滿了小小的灰色立方體,鈷藍,加深了的普魯士藍,帶著若干淡紫色、金色、紅色、寶紅色的光澤...」(出自節目單)。因此,如果色彩是豐富有漸層彼此交織的,那幻化成音樂,那同樣也是難以形容,也許是多聲部並行硬要說有某條主旋律,那可能也不符合梅湘的音樂觀。宜鍾彈出不同於諸多本曲錄音聲響,我覺得反而充滿驚喜。聆聽古典音樂多年,我慢慢也棄絕了名盤,或是以錄音強加在音樂會演出等先入為主的印象,反正我不會讀譜,因此我不可能有絕對標準,何況就算會讀譜,標準也是相對的吧。因此不妨放寬心胸,讓自己向音樂敞開就行了。話說回來,宜鍾這樣狂暴快速的指法,也表現在第十首「喜悅聖靈之凝視」,既然是狂喜,那又何須遵循一定的框架,不過曲子從低音域進展到結尾的高音域,我真切地感受到一種純粹的喜悅。似乎,在二十凝視這套曲目中,那高音的和弦總連結到某種至高無上的存有,應該就是梅湘心目中的上帝吧。

 

接下來第十二首「聖嬰耶穌之吻」,同樣疾風驟雨運指如飛,我覺得左手的低音部有時會帶有觸電般的魔力,那音色十分特別,是唱片中聽不到的,應該說是特屬於鋼琴家的音色吧。第十五首「聖嬰耶穌之吻」是我最喜愛的曲子,我覺得在鋼琴家虔誠如祭司的音符帶領中,真的感覺如同飛昇到寧靜又喜樂之處。我大部分時候都閉上眼睛,仔細地感覺那晶瑩剔透的琴音,以及更重要的,那股寧靜安詳的感覺。中段竄出的一段花團錦簇的高音,我實在找不到字眼形容,姑且稱之「沐浴在聖潔的光輝中」吧。最後一首,「愛的教會之凝視」,我在唱片中可以聽到快到結尾的高潮處某些強音會有聖潔超脫的感覺,可是宜鍾是把速度放慢,然後把那如黃金般的音色延展至每一次的敲擊中,專注而又虔誠地雙手敲擊,如同馬勒第二號交響曲結尾大鳴大放的鐘聲,或如拉斯馮迪爾的電影「破浪而出」結尾響徹雲霄的天堂之鐘,象徵上帝赦免了被俗世之人所唾棄的貝絲,那音階在我眼前躍示著,「看!這就是上帝」,一切為之靜止,一種絕對的純粹之美!

 

演奏結束,觀眾熱烈的鼓掌,我覺得觀眾從上半場有些坐不住,到下半場的安靜聆聽,可以很明顯地感受到被吸入到鋼琴家所打造出的音樂聖殿中。宜鍾謝幕的樣子是太謙遜靦腆了,這樣精采的演出多少聲Bravo都不夠。不過話說回來,宜鍾擺出來的不是一般炫技的曲目,因此我覺得這樣似乎有些含蓄的謝幕其實也不錯,因為更多的感動可能是迴盪在聽者心裡,即使在離開音樂廳後,漫步往捷運的路上都還發酵著。畢竟這是梅湘的教堂,不是瘋狂的演唱會場地。對我而言,這場音樂會讓我親近了梅湘的音樂世界。雖然我想梅湘音樂中的神聖性與超越性對我而言是帶有智性及一定距離的,相較之下我可能會帶有更多感情的去看待馬勒或是布魯克納第八之類的曲子。但是這是一個好的開始,說不定哪天,我慢慢可以聽的懂梅湘的鳥類圖鑑了。謝謝宜鍾,以其驚人的意志力與信念帶領我們進入梅湘的音樂世界。完成這項壯舉,我深深覺得她今年人生定會開啟嶄新的一頁,祝福宜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ilel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