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里洛夫音樂會    

     今晚去位於鳳山的大東文化藝術中心聽這場加里洛夫與高雄市交的音樂會,上半場是貝多芬的第三號交響曲英雄,下半場是普羅高菲夫的第一號鋼琴協奏曲以及拉威爾的左手鋼琴協奏曲。這是我第一次到大東文化藝術中心欣賞音樂會,音樂廳白呼呼的背景跟至德堂挺像的(咦,還是至德堂是木板背景?),畢竟無法像國家音樂廳一樣,有管風琴當成背景吧。上半場的英雄整體說來中規中矩,沒有明顯的錯音或放砲,我覺得流暢度很不錯。如果要挑剔一下,就是音樂的層次及表情少了許多。就像用毛筆寫字,總會有粗細,運筆力道的差別,但是高雄市交寫出來的粗細度都差不多了,字體是工整,但少了一些細緻與豐富度。其他的印象,我覺得長笛及雙簧管的首席吹奏的很不錯,法國號首席也很不錯,但是在慢板樂章法國號的齊奏就不太行了。音量太凸出了點,有點...呆,我記得我聽到時微笑了。不是說吹的不好,但就是跟整體的搭配不太好,突兀了點。另外,我覺得比較不好的是大提琴聲部,慢板樂章有一小段是大提琴首席獨奏,那獨奏實在是有氣無力,無論是音量或表情都不夠,而慢板樂章有一段高潮,應該有悲痛的感覺,但是大提琴聲部卻是淡淡的低鳴一下,情緒整個弱掉了,非常可惜。但整體而言,高市交的表現還不錯。

    下半場是重頭戲,畢竟大家都是衝著加里洛夫來的吧。普羅高菲夫的第一號鋼琴協奏曲,加里洛夫的表現十分戲劇化,也可以看出他的紮實技巧,大開大闔的彈奏十分搶眼。而且我注意到他十分注意與指揮的搭配,也常常注視著高市交的各個團員。我想這首作品他應該十分熟悉,所以他可以很自在的”玩”這首作品。不過大場面的樂團齊奏時,我覺得即使加里洛夫彈的十分用力,但是鋼琴的聲音好像被吃掉了。我不知道這是作曲者本來就這麼寫,還是確實樂團與鋼琴的音量不太均衡。樂曲結束時, 加里洛夫演奏完畢便馬上跳起來,真是個十分親切與戲劇化的俄國音樂家阿。我覺得他十分融入在音樂中,彈琴時搖頭晃腦,動作幅度頗大,那模樣就跟我對他的印象相符。我對加里洛夫的印象是和李希特(Sviatoslav Richter)連在一起的。 加里洛夫年輕時蓄及肩的長髮,嘴上一撮鬍子,看起來好呆阿,可是他跟李希特合作時十分登對,兩人對音樂有一致的見解,所以傳達出來的感覺是圓融的。雖然加里洛夫現已六十歲,他對音樂的投入一點也沒變。

    下一首拉威爾的左手鋼琴協奏曲,樂團把一開始的低音隆隆的蒼茫感表現的很好,我看了節目單的曲目解說才知道這首協奏曲是拉威爾晚年的作品,那時拉威爾面臨很大的精神壓力,創作力也幾乎燃燒殆淨,但是作曲家仍展現了強大的意志力完成了此曲,不久後他就與世長辭了。那樂曲開頭的蒼茫感,是否是拉威爾心中無邊無盡的精神壓力呢。竄出的鋼琴,是否是作曲者奮力一搏,意志力的展現?這是我自己的猜想。不過,我覺得加里洛夫一開始的彈奏似乎有些急躁,節奏及樂句的掌握似乎匆促,粗糙了點,但後來漸入佳境就是了。 樂曲的中段慢板某個段落,竟讓我聽的出神,好似:作曲家對往昔美好的懷念?到了第三個樂段,我覺得鋼琴家及樂團都到了最好的狀態,彼此配合的很好。結尾最後一個音符, 加里洛夫彈畢還是跳了起來,觀眾也回應熱情的鼓掌。加里洛夫也很捧場的彈了兩首安可曲。第一首是蕭邦的夜曲吧。不過我覺得有些地方加里洛夫彈的有些不是那麼清楚,有些曖昧,還是他想傳達出那種”絮語”還休的感覺呢?不過,音色沒話說就是了。第二首安可曲我似曾相識,曲風聽來應該是普羅高菲夫的作品,因為那種既神經質又古怪的敲擊不是普羅高菲夫就是蕭士塔高維契了。在這首安可曲, 加里洛夫再次展現他游刃有餘的演奏技巧。而且排出這兩首風格及興味迥異的安可曲,可以看出加里洛夫的詮釋幅度之大。

    這場音樂會真不錯,經過現場的聆聽,我對本來不太熟的拉威爾左手鋼琴協奏曲有了更深的體悟,回去後可以再好好聆聽一些錄音。我也期待加里洛夫能再度來台開一場獨奏會,那樣就更能體會他的演奏藝術。今晚走出音樂廳時,我想起另一位聽過好幾次的鋼琴家普雷特涅夫。這位演奏技巧同樣驚人,外冷內熱的俄羅斯鋼琴家,自從前幾年陷入性騷擾男童的疑雲後,就很少聽說他音樂會相關的訊息了,就連新錄音也聞所未聞。真是可惜,為何音樂家會淪落至此呢?相較之下,加里洛夫能一直享受在音樂之中,也算是單純的幸福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ilel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