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音樂隨筆 (9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IMG_3877.JPG
今天去屏東演藝廳聽了來自瑞士的大提琴家波特拉的全本貝多芬大提琴演奏會,真是不可多得的好音樂會,全本曲目演奏下來,對於體力,技巧及專注力都是一大考驗,不過波特拉和來自臺灣的搭檔胡榮展現了高水準的表現,Strdivari名琴的音色果真優美至極,就像在歌唱一般,在演藝廳的場地聽起來更是溫暖悅耳,大提琴的形體很大,但是音色卻又很溫暖,簡直就是高水準的牛筋麵吃到飽一般。而安可曲的雨夜花改編曲,不同於之前聽過的外國演奏家,就只是把旋律拉一拉,有點討好本地的觀眾,這個改編曲似乎不只是雨夜花,還融合了其他的歌曲,只是我耳拙聽不出來,但是境界及轉折都很棒,不是只是把台灣歌謠的旋律用西方的樂器演奏一下而已。而且波特拉的大提琴音色優美至極,配合鋼琴的烘托,兩者的對話與承接很棒,算是為今天的音樂會畫下完美的句點。

gilel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難得NSO會來到高雄,而且曲目又有馬勒,當然要去聽聽啦。不過上半場韋伯的序曲跟莫札特的長笛與豎琴協奏曲,我是度咕連連,直到協奏曲的第三樂章才比較清醒。本來以為是自己精神不好(音樂會之前不該吃太甜的雪花冰的),不過下半場聽了馬勒一號的第一樂章我才比較明瞭原因。赫比希的馬勒一開始即採取比較穩健,甚至較慢的速度,仔細的帶出各聲部及引領各聲部對話,相較於伯恩斯坦較為神經質且興奮的馬勒詮釋,赫比希的手法則是不疾不徐,著重雕塑聲部的肌理。以這樣的手法來詮釋莫札特,就讓工整的古典風格的莫札特聽起來優雅細膩有餘,但是靈巧不足。長笛與豎琴與樂團的對話不是那麼活潑,而NSO的弦樂部聽起來雖然很整齊豐沛,但是因為速度是被壓抑的,所以真的就是伴奏的角色居多。而長笛與弦樂與其說是主奏,聽起來其實有點像巴赫協奏曲裡比較像是協奏的感覺。我印象中第三樂章末尾有一段長笛的演奏,在飛利浦的莫札特大全集裡,馬利納指揮聖馬丁樂團的那個版本,長笛有如黃鶯出谷,聽來超凡絕俗,有如天籟一般,而豎琴適時的搭配,有流水垂柳之姿,但是這樣的印象跟今天的現場演奏有很大的差別。只能說赫比希的莫札特不是那麼對我的胃口阿。

文章標籤

gilel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昨天去高雄文化中心至善廳聽了這場音樂會,曲目是德弗札克的鋼琴五重奏(op. 81)及舒伯特的弦樂五重奏(D. 956)。德弗札克的這首作品我以前聽過,但沒有很喜歡,不過鋼琴堅毅的聲響讓我想起布拉姆斯早期的兩首鋼琴奏鳴曲的堅強聲響,鋼琴也是咚咚咚的非常硬,毫不妥協阿,在德弗札克特有的民謠旋律中非常特別。這場音樂會的重點我擺在舒伯特生前的最後一首作品,C大調的弦樂五重奏。之前也聽了好幾個版本,但印象最深刻的還是第一次聽的阿班貝爾格四重奏的版本,那第一小提琴真是犀利,像刀子一樣,精準的劃開舒伯特內心最幽微的部份,還有大提琴的部分也很強烈,和哀淒犀利的第一小提琴互相唱和,同時整個五重奏的聲音又是那樣協和,但是味道又夠,實在是不可多得的好演奏。今晚的演出印象是整體的聲音很融洽,沒有特別突出的樂器,團員們彼此協調,製造出和諧的音響,但從第一樂章開始,我覺得就把這首作品的氛圍掌握的很好。配合主旋律的第一小提琴,兩把大提琴交互唱和。有別於聆聽唱片的經驗,我老是分不清楚兩把大提琴的聲音,現場有了視覺的幫助,才發現「喔,原來這聲音是從那把大提琴發出來的阿」,這兩把大提琴,有時一把和其他樂器合奏,另外一把負責撥奏,現場多了許多聆聽的樂趣,總之是第一樂章很細膩,把室內樂的默契與特色發揮的很好。第二樂章是讓我印象最深刻的部份。這個曾深深打動鋼琴家魯賓斯坦的慢板樂章,非常地深刻,是舒波特內心最深處的哀鳴,在聽的時候,我腦海裡浮現”the agony of the suul”,「靈魂的哀鳴」這個字眼。第一小提琴負責主奏,其他樂器唱和。就那樣一步一步,舒伯特把它的內心挖出來給你看。雖然舒伯特是被稱為與人為善,樸實健康的作曲家,可是在這個樂章中,我們可以體會舒伯特是如何把平常不給人看到的一面,一層又一層的壓入內心深處。那是對於人生的絕望、困惑與思索嗎?隨著第一小提琴轉為撥奏,我們更深入地潛進了舒伯特的內心。那是外面的太陽照不到的幽谷,是誠實觀照內心的坦露。聽著聽著,我的內心整個糾結起來,眼淚也無法克制地掉了下來。不是特別想到什麼事情,這是純然的音樂,也許就是叔本華所說的意志之展現吧。人生就是有這樣灰暗的面相,也許是生而為人在這世間必然要面對的部份。中段,樂曲轉為急切,那是夾雜著憤怒的悲鳴,大提琴嗡嗡地鼓動著,好似命運的壓迫,或如憂鬱症患者內心那啃噬、無法擺脫的部份。第一小提琴持續思索著,與低音部持續辯證,交織成生命最深刻的一幅風景。再來,音樂停了下來,有什麼東西在微妙的轉變著。第一小提琴彷彿從生命的最底層竄出,演奏出完全不同的聲響,那是對幸福的渴望嗎?在一連串的演奏後,音樂復歸樂章開始的主題,小提琴的撥奏搭配其他樂器徐緩的唱和,最後,第一小提琴奏出再度讓我淚留不止的主題,那是舒伯特對這世間的眷戀與告別,沒有憤怒,只有一個赤裸裸的靈魂最後的告白。

 

gilel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去大東文化藝術中心聽了這場音樂會,很早之前就買了票,當然是衝著馬勒去聽的。除非票價太貴或是距離太遠,不然我不會錯過任何一場馬勒的音樂會。不過今天去了才發現鋼琴家魯比莫夫(Alexei Lubimov)是個驚喜。魯比莫夫師承Heinrich Neuhaus,也算是個俄羅斯鋼琴學派。在90年代前深陷蘇聯,演奏的要不是現代曲目,要不就是古樂。不過這樣一位赫赫有名的俄羅斯鋼琴家,我卻對他很陌生。今年他已經72歲了,出場一席簡單俐落類似唐裝的黑衣,頭上幾撮白髮,真有點牧師仙風道骨的味道。他今天和指揮陳美安及NTSO合作的是Stravinsky的Concerto for Piano and Wind Instruments,我十分陌生的曲目。大概是在演出前一周我才聽過幾次。魯比莫夫的演奏氣定神閒,雖然已經七十幾歲,但是技巧看不出老態,現代曲目特有的鋼琴敲擊他顯得游刃有餘,演奏時上半身挺直,節奏感及音樂躍動感很好。此外,他特別注意和指揮的搭配,節奏點都掌握的很好。不過相較之下,我覺得樂團的銅管並不夠穩,聲勢不夠,很多地方零零落落,軟趴趴的。整體而言,雖然這套曲目我很陌生,但是在現場聽來其實很有趣,一點也不無聊。在第二樂章的慢板,魯比諾夫的音色讓音樂多了沉思與發酵的空間,是很有味道的演奏。雖然是現代樂派的曲目,但是我注意到魯比諾夫的音色獨樹一幟,透明而富有顆粒感,在接下來的兩首安可曲更是充分展現。兩首都是德布西,第一首是Pour le piano,充滿能量與興奮感的演奏,不過在中段,音色極其透明與優美。第二首的前奏曲”棕髮少女”,魯比諾夫把抽象的棕髮少女興味表現的太棒了,我閉上眼睛就可以想像到少女髮稍隨風飄揚的畫面,那種美麗與青春印在腦海的印象。魯比諾夫實在是個被我忽略的傑出鋼琴家,今後應該要把他的錄音找出來聽,特別是他2012年灌錄的德布西前奏曲全集,必定是個絕美的演奏。

文章標籤

gilel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s://www.artsticket.com.tw/CKSCC2005/Product/Product00/ProductsDetailsPage.aspx?ProductID=oK4bYlG1GfwxdbZxgLpM1g&AspxAutoDetectCookieSupport=1

文章標籤

gilel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晚鋼琴家陳宜鍾的梅湘”聖嬰耶穌的二十個凝視”,是這兩年來印象最深刻的獨奏會,不但曲目大膽,現場聆聽有別於唱片,有很多的驚喜,而且這一場音樂會讓我見證了鋼琴家高度的專注力與強大的意志,更可想見這一兩年來她是投入了何等的心力在這首仰之彌高望之彌堅的龐大曲目,真是非常不可思議的夜晚。

gilel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套曲目的前半段,也就是1~10曲,兩年前已經聽鋼琴家陳宜鍾在一個小巧的場地演奏過,那時對我而言,梅湘是相當陌生的作曲家,因此對這個龐大的作品,我只記得鋼琴清脆的敲擊還有巨大的低音殘響,其實不太算能進入作品的世界。時隔兩年,鋼琴家陳宜鍾決心挑戰全曲,而且應該是貝譜演出。我之前參加過幾場宜鍾的演奏會,從她的音樂及文字,我知道她是一個很有意志及個人想法的音樂家,不管是在音樂、政治或是對日常生活諸多事件的看法上。從許多側寫宜鍾的文章得知,宜鍾在八年前從德國學成歸台後,便立下挑戰梅湘這套曲目的心願,從過往宜鍾在音樂會中積極引介現代曲目甚至電子音樂的歷程來看,這完全不令人驚訝,更別提宜鍾個人的師承以及音樂養成歷程,跟法派的布列茲等人向來有密切關係。既然鋼琴家本人有如此強大的意志力挑戰這套困難的現在音樂代表性作品,身為聆賞者的我自然也要做足功課,至少要把這套曲目要聽熟吧。過去三個月來,我不時就播放梅湘的”聖嬰耶穌的二十個凝視”,一開始只當成背景音樂,後來慢慢以四到五曲為一個單位比較專注地聆賞,因為這二十首曲目有一些是比較長的,例如第6, 10, 15及20首,所以以數首短曲搭配一首長曲聆聽非常合適。聽到後來,就變成1~10首,11~20首,如果有比較完整的時間,或者我需要專心做某件事情,那我就會把1~20首聽完。很有趣地,從一開始的如坐針氈、鴨子聽雷,隨著聆聽次數的增加,我慢慢可以接受梅湘的音樂聲響。這套曲目對我而言不再是無意義的現代音樂敲擊聲,反而有了旋律性。如果把”二十凝視”和”鳥類圖鑑”比較,我覺得後者還要更加困難,鳥語聽老半天也聽不出所以然阿。總之,我慢慢習慣了這套曲目,就像當初慢慢可以欣賞巴哈十二平均律中的對位及旋律美,我也慢慢能夠欣賞梅湘這套曲目中的聲響美。這20首曲目,有時如鐘乳石洞般,呈現出萬千光影的晶瑩剔透色彩,或是一種寂寥美,如第五曲”聖子對聖子的凝視”,這種寂寥感,巴哈的十二平均律有些曲子也給我這樣的感覺。好像把個人主觀的、強烈的感覺剝除後,類似一種宗教情懷的感覺。這實在很難形容。梅湘是個虔誠的天主教徒,對這首曲目當然也灌注了他個人強烈的宗教信仰,而這20首曲子每一首都有標題。不過我在初期聆聽時,採取的是輕鬆的聆聽,不太會強加標題在音樂上去望文生義。而且若真要把宗教連結到這套曲目,那其實這套作品在很多地方聽來都很暴力,例如第六、第十及第十四首。我不禁揣想,也許某種程度上帝是暴虐而無情的,就像舊約聖經裡的神一樣,動不動就屠城。我們的文化裡也有類似的說法,如”天地不仁,萬物為芻狗”。還有,我想起以前大三讀到愛爾蘭詩人葉慈的詩”Second Coming”,內容是什麼早已忘記,但是印象中那首詩對耶穌再臨的描寫,帶有非常不祥及凶惡的意象,例如:

    The darkness drops again but now I know

gilel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gilel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去高雄市音樂館聽了一場布拉姆斯的室內樂音樂會。因為最近心境使然,幾乎沉浸在布拉姆斯的室內樂中,剛好有這場音樂會,想說聽現場的應該可以更貼近音樂,就買票了。今天的室內樂曲目是布拉姆斯的第一號小提琴奏鳴曲、豎笛三重奏、以及第三號鋼琴三重奏。演出的音樂家都是台灣的樂手,大部分都在大學任教。因此,會場的座位幾乎滿了,我想很多都是音樂家的親友及學生吧。不然我想以室內樂的曲目來說,應該是比較不討喜、門檻比較高的作品。整體來說,今天曲目演出的完成度很高。布拉姆斯的第一號小提琴奏鳴曲,別號「雨之歌」,薛志璋的小提琴音色很漂亮,是沉穩明亮的音色,基本上曲子都拉的很到位,唯一要挑剔的話,應該是節奏以及表情比較一致,但一些細微的表情轉折就比較少。例如第三樂章的結尾我聽謝霖的演奏,竟然可以拉出離情依依,欲語還羞,好像什麼情感被壓抑下的感覺,但現場的終樂章就是很順暢的結束了。不過鋼琴及小提琴整體的表現已經很稱職了。接下來的豎笛三重奏,是布拉姆斯晚年最後一批創作的作品。原本布拉姆斯打算退休不再創作了,但是遇到一位他很欣賞的豎笛演奏家Muelfeld,於是一口氣寫了好幾首豎笛的作品,這些作品都帶有強烈的布拉姆斯的晚年風格,精鍊”憂”美。今天晚上的意外是我一聽到第二樂章的開頭,整個淚水就在眼眶打轉了。明明聽唱片時情緒沒有那麼強烈阿?豎笛徐緩內斂的吹奏,和鋼琴及大提琴的唱和,整個帶出布拉姆斯內心的孤寂,那簡直是挖到布拉姆斯的心坎裡了。那是遲暮之美,是一種遺憾,深藏在自己的內心,無法輕易示人,一般人也不會懂。在之後的樂段,鋼琴開始輕快起來。那是過往甜美的回憶吧,如珠圓玉潤的鋼琴傳達的。相較之下,豎笛帶出哀傷的感覺,但那是對過往的懷念與反芻,但一切已然逝去。我腦海裡浮現大鬍子布拉姆斯兩手揹在身後,在深秋的樹林漫步的情景...也許布拉姆斯晚年願意再拿起筆創作,是豎笛這種暗沉內省的音色觸發了他的心事與創作慾望吧。


gilel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一樂章:由鋼琴帶出富有朝氣的序幕,再由大提琴奏出如歌般優美的旋律,這主題在之後不斷被重複、變化。光是這樣優美的旋律及豐富的肌理就滿溢著布拉姆斯的風格阿,優美且嚴謹。之後鋼琴與弦樂部的對話豐富而細緻。小提琴細膩婉約,鋼琴聽來陽剛而堅定,有些樂段可以感受到力量不斷從內裡湧出。有時鋼琴如夢似幻的旋律,似乎在傾訴對生活幸福的憧憬,與弦樂部的對話就彷彿在具體的描繪何謂幸福一般。中段樂曲轉趨熾熱,鋼琴與弦樂部競奏的部份充分表現布拉姆斯音樂中對味分明及結構井然的特色。最後主題旋律又湧現,每個主題令人聞之吟詠再三,它有哀傷又陽光般的性格,似乎敘說著生活中那些說不出口的、隸屬於個人的複雜心事,但同時它又扮演撫慰的角色,就像鋼琴那珠玉般的堅強音色,象徵布拉姆斯性格中堅毅的一面,即使深情款款,但有些事情就是抿著嘴也不願說出口,兀自保持其堅毅的姿態,這就是我在第一樂章的鋼琴中所感受到的。


gilel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gilel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rogramPic  

因為碰巧看到鋼琴家陳宜鍾臉書上分享的訊息,才知道10/28這場音樂會的訊息,曲目除了佛瑞的悲歌以前常聽杜普蕾的演奏所以還有印象外,其他的作品都很不熟。但衝著鋼琴跟大提琴演奏者都是法派,想必音色會是一絕,加上最近天氣變涼了,很常聽大提琴的作品,於是心一橫就衝高雄了,結果真是不虛此行,這是一場精緻豐富的大提琴獨奏會。音樂會曲目上半場是佛瑞的悲歌(Op. 24)與聖桑的F大調第二號大提琴奏鳴曲(Op. 123),下半場是拉羅的A小調大提琴奏鳴曲與蕭邦的G小調大提琴奏鳴曲(Op. 65)。大提琴家Axel Salmona的琴音如和煦的陽光,溫暖細膩,沒有很重的揉琴,但是音色優美而且旋律線分明,在小型的演奏廳聽來真的很舒服,是聽覺的饗宴。鋼琴家Maxime Leschiera的伴奏亦非常精采,快速音群演奏靈巧,沒有暴烈的強音,很多地方演奏地極為細膩,和大提琴亦步亦趨,搭配的非常棒。這對來自法國的音樂家,讓我見識到音色的優美細膩,對作品的挖掘非常深刻,琴音一如演奏家本人,舉手投足之間盡是法派的含蓄優雅。

gilel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hoto.php  

今天請同事代了第八節課,為的就是提早去高雄至德堂聽維也納愛樂。這場音樂會少見的在19:00就開始,不同於一般音樂會通常在19:30開演,而且中場休息是十分鐘,不是一般的十五分鐘。我想維也納愛樂應該是想早點結束音樂會以便趕回台北飯店休息吧。今天的節目單也是我生平參加音樂會以來買過最貴的節目單,300元!牛耳的節目單一向不便宜,但三百元也實在太貴了吧。最重要的是內容普普,樂曲解說比上次NSO的場焦元漙寫的導聆差上一截。最奇怪的是裡頭節目贊助商日月光的一段話。前陣子日月光才傳出排廢水被判不需繳鉅額罰金的新聞,現在就趁贊助藝文節目”漂白”了。商業演出找贊助商無可厚非,但是看到日月光心裡有點不爽,而且還是高雄場勒。咦?高雄場?那日月光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啦。

gilel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5e655639e3401299  

去年聽過呂紹嘉&NSO在高雄至德堂的西貝流士第二後就決定以後都盡可能不要錯過呂紹嘉的演出。今年五月演出的布魯克納第八是我非常喜愛的作品,是九首交響曲裡最喜歡的一首,怎能錯過!特地北上去聽呂紹嘉,果然不負期待。呂紹嘉的演出就是那麼到位。自從21年前臨時代打Celibidache指揮慕尼黑愛樂演出布八,現在再次演出,經過歲月的洗禮,對這首作品的詮釋想必更加成熟。當天的NSO完全不輸去年來台的聖彼得堡愛樂及德勒斯登交響樂團,團員們在呂紹嘉的帶領下賣力的演奏,弦樂群從頭到尾都很精準,第一及第二小提琴的音色直逼國外一流樂團。而布魯克納作品裡角色最吃重的銅管部,從小號,法國號,長號到土巴號等,每組樂器都很棒,尤其是小號首席,從頭至尾表現都很穩健,穩穩的撐起整首作品。綜觀呂紹嘉的詮釋,不像Celibidache那樣的慢,而是洗煉流暢,但是細節中看的出呂紹嘉對樂句的提點與琢磨。基本上呂紹嘉是如潑墨山水般的帶出大方向的架構,但樂團各聲部都緊緊跟隨,稱職的演奏出各自的部份,看的出準備這首作品所付出的心力。這樣的戮力以赴,呈現的是一個巍峨莊嚴的天國。整首作品,讓我最感動的是第三樂章的慢板,好幾個樂段,當我閉上眼睛,我真的看到樂團所打造的巍巍然奧林帕斯山,直通天國,在群星閃耀的天空之下,那就是布魯克納所構築的的天國!你可是說那是上帝,也可以說那是整個宇宙,在弦樂齊奏的聲底與豎琴的撥奏下,我不由自主的流下淚來。那音樂演奏到了我心坎裡,沒有其他話語可以形容。對於崇高至善至美的樂音,身體的反應是騙不了人的。前一天的王羽佳雖然技巧驚人,但是並沒有像今天的布魯克納直擊我的心坎。第四樂章依舊是優秀的詮釋,雖然結尾的高潮無法像Celibidache的演繹那般讓我動容,但實在已經是無與倫比的優秀演奏了。結尾獲得觀眾滿堂喝采,但呂紹嘉依然謙沖自制,幾次的謝幕之後就暗示樂團離開。今晚的布魯克納第八讓我獲得生命中難得的美好經驗,呂紹嘉在我心中已入大師之列!

gilel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巴洛克合奏團   

  今晚去高雄至德堂聽柏林愛樂巴洛克獨奏家合奏團音樂會演奏巴哈布蘭登堡全本六首協奏曲。巴洛克合奏團基本上是運用現代樂器去詮釋巴洛克音樂,間或夾雜古樂器,如木笛及古低音大提琴,不過樂團呈現的是精緻的,現代化的聲響,如樂團首席小提琴的音色就帶有小提琴一貫的清亮,充滿光澤的泛音。演出方面,讓我比較有印象的是幾個段落,如第四號的第三樂章,由中提琴帶出主題,再交給小提琴聲部某一把承接發展,最後回到獨奏小提琴,配上樂團的聲底伴奏,聽來有一股從容、優雅、以及趣味的感覺。再來就是壓軸的第二首,小提琴、木笛、雙簧管、小號的合奏十分活潑,尤其是小號,我記得六首協奏曲中只有在第二號有小號。小號演奏者看來很眼熟,查了才知道是指揮阿巴成立的琉森音樂節管弦樂團的小號首席Reinhold Friedrich,短促音的連續吹奏技巧部分完全不是問題,而且音色嘹亮,把整體氣氛都活化起來了。演奏完畢受到全場觀眾喝采,小號首席還握拳振奮,也不時拍拍其他樂手打氣,看的出他非常享受今天的演出。整體而言,巴洛克合奏團是以室內樂團的編制,以及現代的樂器去詮釋布蘭登堡協奏曲,風格明快流暢,合奏時音色能夠彼此相融,今天這場音樂會算是完成度很高的演出。

gilel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邊開車一邊聽著林生祥早期”我等就來唱山歌”專輯裡的歌曲”秀仔歸來”,腦海裡想起樓一安的電影”廢物”的劇情。事實上,樓一安拍攝”廢物”的靈感來源就是林生祥十幾年前的這首”秀仔歸來”,但青年返鄉所遇到的掙扎放在現在的社會脈絡一點也不顯突兀或過時,電影裡頭多位角色的心路歷程都切合現在的局勢。秀仔在都市裡是個不得志,起起伏伏的戲劇演員,回到家鄉,家裡老父不贊成,認為做農太辛苦,秀仔半路出家沒辦法養活自己,不如把農地賣一賣,資本拿去做生意或是回到都市在找頭路的好。在生涯規劃上,秀仔大概就是我們所說的loser。不過在電影裡,秀仔並不是一位只有理想性的聖人,更是有血有肉有慾望的三十幾歲的壯青,他後來和高慧君所飾演的有夫之婦發生婚外情,結果導致高慧君的婚姻破裂。以嚴格的”道德標準”來看,秀仔並不是完人。他有情慾,也無法壓制自己的情慾。不過這樣的秀仔更接近現實中的你我,他的掙扎也是你我可能會有的掙扎。婚外情雖然不見容於社會的主流價值,但是在電影中,高慧君的有錢老公,是家大業大,地方上政商關係一把罩,炒地皮致富,之後又到大陸發展的台商。平常很少在家,所以其實高慧君的婚姻並不幸福,先生也是因為高慧君的外貌才娶她,而婚前高慧君很可能從事特種行業。如果以現在社會的”主流價值”來看,高慧君其實嫁對了金龜婿,住豪宅,還靠老公的關係在農會找到一個在地方上算是很不錯的工作—儘管高慧君私底下都被同事指指點點,還以為她是原住民聽不懂客家話,所以話說的更難聽。但是高慧君看似美滿的婚姻背後的苦楚,又豈是外人可窺知?再來,秀仔跟高慧君彼此吸引,不是只有一時的情慾爆發而已,兩人都有樸實,嚮往平靜且腳踏實地生活的特質。只是以主流價值來看,那兩人是發生婚外情的姦夫淫婦,而秀仔在經濟基礎上更是loser,什麼資產都沒有的廢物。我聽著生祥以早年悲愴激動的唱腔吟唱著秀仔歸鄉所遇到的種種壓力與質疑,再想到電影裡的秀仔,minority這字浮現在我腦海。對呀,如果我不是符合社會主流價值的majority,儘管我一直以為自己是,但是當生命某一時刻我成為minority或是loser,也就是電影片名”廢物”的意涵,那我會怎麼做?我能夠堅持自己的信念嗎?面對主流價值的質疑,那橫亙在你面前,高聳入天的一道牆,我會勇氣去衝撞嗎?或是轉身,走出自己的一條路?若到處都是這道牆所圍堵,那我會卑躬屈膝的尋找牆上的狗洞,蹲下來爬過去嗎?想到這裡,社會上的各種維繫社交關係的客套話,或是婚禮中台上長輩長官介紹新人”郎才女貌””門當戶對”的讚頌之詞,這時顯得格外諷刺。祝福的另外一面是噤聲與背後的指指點點—如果你不是符合主流價值的對象,如果你是同志/月收入不高/再婚...我想到以前研究所所讀的批判理論裡的”它者”,自我永遠是與它者辯證過程中的產物。現在這對我來說不只是理論而已,而是活生生的體現在生活中。如果我沒有可能成為minority的認知,如果我不為minority挺身而出,那我終究會壓迫到自己,除非我泯滅自己的良心與信念,成為那堵majority的牆。林生祥的音樂可能小眾,但是我看到其音樂訴求的其實是majority。在每一個從minority為出發點的創作,其最終目的是指向更開闊,更自由,放諸四海皆準的人性訴求。這universal的訴求,比狹隘的majority的牆更遼闊壯大。不過回到我自己的層次,我是否擁有身為minority的認知以及為自己及他人挺身而出的勇氣?這一年多來思索的音樂主流/非主流議題,多元成家,廢核,以及自己切身的婚姻問題,其實都千絲萬履的糾結在一起,彼此相關,其核心問題不過是:我是否願意誠實的面對自己的人生,以及是否有足夠的勇氣去面對隨之而來的挑戰。

 

gilel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野生  

林生祥的”野生”專輯,是這幾天反覆聽,聽的”很進去"的一張專輯。以前只是當背景音樂聽聽,唱什麼也不是那麼在意,直到前兩天被裡頭的一首歌”姑姑”打到,整個人就被捲進歌曲的情境中,久久不能自己。今晚把”野生”這張專輯,對著歌詞,好好聽上一遍,對整張專輯的樣貌及精神才有了進一步的了解。第一首”野生”,動感的節奏,任誰一聽就會隨之搖擺。生祥以奔放的唱腔,唱出傳統客家家庭中,男孩被當成寶貝呵護,女孩卻像是多餘的,野生的雜草般,任其自生自滅。”在家係零星 出外像野生”,道出了客家女性的命運。可是在生祥入木三分的吟唱中,我聽到了卻是對客家女性堅韌的生命力的肯定!簡單的吉他伴奏,間或交雜動感的吉他拍擊,雖說是民謠,可是你說這不搖滾嗎?接下來,可以從我最喜歡的第六首歌”姑姑”聽起,然後逐步串連至其他歌曲。”姑姑"是以林生祥嫁到車城的一位姑姑為樣本,描寫一位客家女性從童年到長大婚嫁的心路歷程。我覺得這首歌好像野生這張專輯的縮影,這位客家女孩生命中不同時期的樣貌被更仔細地描繪在專輯的其他歌曲中。童年是”讓我跟” “莫哭”; 長大後成人世界的現實(兄弟分家,女性無置喙餘地)赤裸裸的展現在”分家”,而客家女性的勞苦(養豬),則呈現在”姆媽,莫驚驚膽膽大”,及至姑姑結婚後的面貌,則以回娘家的姑婆身分活靈活現的被描述在”轉妹家”這首歌中,其中還有姑婆臨終時,眾人誠心禱告佛祖前來接引的場景,真的十分魔幻寫實阿,沒有驚悚,只有親切的寫實況味。而野生不只是寫人而已,還包含寫景,如”南方” “木棉花”等幾首歌,描繪了南方故鄉的景色及風土人情,包括過節時住在北部的人回鄉的情景,這些都十分貼近真實的生活場景。不過野生專輯厲害的不只是寫景而已,還進一步對景抒情,如”問南方”唱出了對南部大興土木建設卻破壞在地景致的哀傷,還有南部鄉下人口外移,到鄰近加工區輪三班,沒日沒夜工作的無奈。整體而言,野生這張專輯不但描寫了客家女性的樣貌、處境與精神,還描寫了故鄉,還有故鄉在歷史進程中的轉變,真的非常厲害!我常常被生祥抒情的歌聲及吉他彈奏感動到掉下淚來,因為他的歌聲背後,是最深刻的客家女性的生命故事與故鄉的樣貌,充滿濃濃的鄉愁及童稚之情。

gilel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午休息時,閉著眼睛聆聽林生祥”野生”這張專輯,半夢半醒間,聽到極抒情的一段吉他彈奏,當聽到”童年結束,心情悲傷”這句,整個人像被打到一樣,不可自己。就好像被捲入了歌曲的世界中,雖然不是完全懂整首歌在唱什麼,但那種人事已非,心境轉換的滄桑,卻浸潤了整首歌曲。後來也睡不著了,查了歌名,叫做”歐巴”,似乎是日語裡”姑姑”的意思,英文用的也是Auntie這個字。把整首歌對著歌詞,再聽一次,兩次,眼淚就這麼不可遏抑地掉了下來。歐巴不是我熟悉的客家用語,內埔的講法是直接講姑姑。歌詞讀了幾遍下來,說的大概就是姑姑這位客家女性的故事。童年時無憂無慮,年輕時嚮往自由,跳上偉士牌機車就跟著愛人浪跡天涯了。但及至年歲漸長,婚姻成為一個沈重的課題,沒有結婚就好像沒有根一樣,加上在外飄泊,無所憑依,最後騎機車到車城時,悲從中來,眼淚就掉滿地。這首歌大概是要有一定的年紀,以及曾有過飄泊無依經驗的人才能體會吧。我對”童年結束,心情悲傷”這句特別有感觸,那是一種深深的鄉愁阿,過去的單純已經回不去了,因為時間是一條無法逆反的河流。年輕時的確一台機車就天涯海角都去,但是年紀漸長後,是否沒有結婚就沒有根的感覺呢?不知道,再聽一次吧。附上我大概的翻譯,有些字的意思我也不那麼確定,問了爸媽也還不能確定,因為內埔跟美濃的客語還是有些差距。沒關係,抓大概的意思就好。

 

gilel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1904

衝著謝銘祐x麵包車與米莎,今天跑去旗山聽搖旗吶喊音樂節,到了現場才知道音樂節的訴求之一是反傾倒爐渣。我仔細地逛了反爐渣的攤位介紹,才知道不肖業者把煉鋼廠的爐渣回填至旗山的農地及水池,造成了生態的汙染,因此在地人士希望藉著音樂節把這個議題散播出去,讓更多人來關心這個議題。從左鎮”故鄉是我的愛人”音樂會—反對因合併行政區域把左鎮改名—近年來這類在地關懷的運動越來越多,結合音樂節的宣傳方式也越來越普遍,應該也算是台灣公民力量匯聚的方式之一。許多參與這類音樂節的歌手及樂團,如謝銘祐及麵包車,自身常常就是以音樂來表達對故鄉及土地的關心。像今天謝銘祐表演間的串場談話,就把台南與旗山的蕉農與農地的關聯串連起來了,在裡頭有反中國鴨霸,以及反對盲目商業化(如改建台南老屋)的反省,而他的音樂不只是使用台語,讓人覺得親切,還有改編大家熟悉的台灣歌謠,不但喚醒了台灣人普遍的回憶,同時也融入了現代及搖滾的元素,非常獨特。謝銘祐的音樂及其思想,跟土地是緊緊連在一起的。所以邀請他來表演,與反爐渣傾倒的訴求非常契合。

gilel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hoto.php  

 

gilel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