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從來沒有注意過這部片,因為從DVD封面穿黑色風衣的裝扮,以為是抄駭客任務的B級片,後來觀賞後發現不只是部科幻爽片,當然以駭客任務的標準來看,這部還構不上大動作大場面的科幻爽片啦。不過電影中的服裝,還有人物撲克臉般的表情,還有一些槍戰場面,的確很有駭客任務的風格就是了。片名叫做Equilibrium,意指平衡,也許指涉的就是人類感覺被壓抑後,還是會想方設法回到感性與理性達到平衡的狀態。這是部很典型的反烏托邦式電影,背景設定在未來世界,在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後,為了杜絕戰爭,人類成立了集權政府,由名為真理之父的獨裁者所主持,極力撲殺任何人類的感覺及感性,因為這被視為戰爭的亂源,方法包括服用名為普世寧的藥物,壓抑人類的感官及感覺,再來就是撲殺一切的藝術品,音樂,詩作,書籍等等,總之要塑造的就是集體秩序。但當然很諷刺的是,戰爭消失了,但取而代之的是依照獨裁者意志所打造的世界,這樣的世界,人們臉上是面無表情的,顏色是素色,沒有繽紛的色彩。所以,整部片的基調就建立在集體意志vs個人感覺的基調上。電影中還很文青的使用了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的旋律,還有葉慈(W.B.Yeats)的詩作”The Cloths of Heaven”:
“I would spread the cloths under your feet:
But I, being poor, have only my dreams;
I have spread my dreams under your feet;
Tread softly because you tread on my dreams.”
能做夢,表示有感覺,有情感的壓抑( 好啦,佛洛依德又出來了),無夢的人是不會有情感的波動的。這裡我不打算討論文學與電影間的連結,或是電影的情節。我只是覺得在這個時間點,看這部片,更讓我注意集體化秩序對個人的箝制與打壓。在現今的台灣民主化社會,似乎一切都自由,開放了,同性婚姻也入法了。但是,仍然有暗潮洶湧的保守勢力,透過種種名義,對性的想像與表達進行壓制。這些名義,包含道德化的教條,部分女性主義的主張(請參照何春蕤的論述),或是性別平等裡加害/受害者的二元架構進而被延伸的性恐慌以及對性論述的自我管束。不但針對人際關係上的各種可能採行保守的詮釋,甚至延伸至網路空間,對文字可能的對性的各種表達玩弄創作進行最嚴格的審查。在看似自由民主的社會氛圍下,新的保守勢力正在興起,吾人不可不警覺其對言論自由與思想的伐害!科幻電影常常就是警示寓言,看似極端,但其實往往反應了我們這個世界的思維,與各種勢力的對抗結構。教育這個場域,應當是思想解放與自由的搖籃,而非保守勢力蟄伏的溫床,身為教師,不可只是教授某一科的專業知識,對於捍衛言論自由及追求思想自由,應該登高一乎為表率,切不可自我閹割,屈服於保守勢力。
另外,這部電影的情節也讓我想起Ray Bradbury的小說"華氏451度",原著我沒看過,但我看過楚浮所拍的電影版。故事也是設定在未來,同樣有一個高壓集權的政府,嚴格禁止人民閱讀文字,銷燬書籍就是消防隊員的工作。對,這個未來世界的消防員不救火,而是縱火,把所有查封的書籍全部燒光,真的是秦始皇的焚書再世了。主角本來也是一名縱火燒書的消防隊員,後來受不了整天看智障綜藝節目的妻子,被禁書吸引,最後選擇從所在的文明世界脫逃,到了一個像史前時代的幽暗密林,那裡的人們,每個人都背了一本書籍在腦海中,用口傳的方式,把書本的知識傳授下去,很有口傳歷史的味道阿。比較重裝任務及華氏451度,一個是反智、禁止文字的世界,另一個是禁絕感覺的世界。兩部電影的主角都選擇了反抗。不管是文字,或是感性的音樂或藝術品或者是人類本身的情感,這兩者都深刻的指向了人的存在。一個被剝奪主體意志,不管是智性或感性的人,其生存都如行屍走肉一般,活在極權獨裁者的陰影下。而生存,或說存在,意味著反抗。你要選擇平順但無個人意志的生活呢,還是願意賭上你的生命,去親近文字或感性中所承載的熱情,從中體會存在的美好與生命力?這兩部電影無疑的都對觀眾提出這樣尖銳的提問。環顧我們的人生,不都是要捫心自問,是否有這樣的勇氣,在關鍵時刻做出抉擇嗎?還有,這兩部電影裡的文明但充滿集體化的世界,都塑造成像堡壘一樣肅殺的城市,而相對在城市外的是荒野,意味著自由。看來,如果文明發展到某一刻意味的是制約與禁錮的話,荒野的混沌可能是心靈自由所寄託的所在了。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