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匿
那是我們到不了的

gilel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3877.JPG
今天去屏東演藝廳聽了來自瑞士的大提琴家波特拉的全本貝多芬大提琴演奏會,真是不可多得的好音樂會,全本曲目演奏下來,對於體力,技巧及專注力都是一大考驗,不過波特拉和來自臺灣的搭檔胡榮展現了高水準的表現,Strdivari名琴的音色果真優美至極,就像在歌唱一般,在演藝廳的場地聽起來更是溫暖悅耳,大提琴的形體很大,但是音色卻又很溫暖,簡直就是高水準的牛筋麵吃到飽一般。而安可曲的雨夜花改編曲,不同於之前聽過的外國演奏家,就只是把旋律拉一拉,有點討好本地的觀眾,這個改編曲似乎不只是雨夜花,還融合了其他的歌曲,只是我耳拙聽不出來,但是境界及轉折都很棒,不是只是把台灣歌謠的旋律用西方的樂器演奏一下而已。而且波特拉的大提琴音色優美至極,配合鋼琴的烘托,兩者的對話與承接很棒,算是為今天的音樂會畫下完美的句點。

gilel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分不清 是霧 還是空氣污染
分不清 是保護弱勢 還是伐害自由

gilel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前從來沒有注意過這部片,因為從DVD封面穿黑色風衣的裝扮,以為是抄駭客任務的B級片,後來觀賞後發現不只是部科幻爽片,當然以駭客任務的標準來看,這部還構不上大動作大場面的科幻爽片啦。不過電影中的服裝,還有人物撲克臉般的表情,還有一些槍戰場面,的確很有駭客任務的風格就是了。片名叫做Equilibrium,意指平衡,也許指涉的就是人類感覺被壓抑後,還是會想方設法回到感性與理性達到平衡的狀態。這是部很典型的反烏托邦式電影,背景設定在未來世界,在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後,為了杜絕戰爭,人類成立了集權政府,由名為真理之父的獨裁者所主持,極力撲殺任何人類的感覺及感性,因為這被視為戰爭的亂源,方法包括服用名為普世寧的藥物,壓抑人類的感官及感覺,再來就是撲殺一切的藝術品,音樂,詩作,書籍等等,總之要塑造的就是集體秩序。但當然很諷刺的是,戰爭消失了,但取而代之的是依照獨裁者意志所打造的世界,這樣的世界,人們臉上是面無表情的,顏色是素色,沒有繽紛的色彩。所以,整部片的基調就建立在集體意志vs個人感覺的基調上。電影中還很文青的使用了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的旋律,還有葉慈(W.B.Yeats)的詩作”The Cloths of Heaven”:
文章標籤

gilel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據說是一位獨立昂然的女性
我欲在陳跡中尋找其痕跡
文章標籤

gilel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難得NSO會來到高雄,而且曲目又有馬勒,當然要去聽聽啦。不過上半場韋伯的序曲跟莫札特的長笛與豎琴協奏曲,我是度咕連連,直到協奏曲的第三樂章才比較清醒。本來以為是自己精神不好(音樂會之前不該吃太甜的雪花冰的),不過下半場聽了馬勒一號的第一樂章我才比較明瞭原因。赫比希的馬勒一開始即採取比較穩健,甚至較慢的速度,仔細的帶出各聲部及引領各聲部對話,相較於伯恩斯坦較為神經質且興奮的馬勒詮釋,赫比希的手法則是不疾不徐,著重雕塑聲部的肌理。以這樣的手法來詮釋莫札特,就讓工整的古典風格的莫札特聽起來優雅細膩有餘,但是靈巧不足。長笛與豎琴與樂團的對話不是那麼活潑,而NSO的弦樂部聽起來雖然很整齊豐沛,但是因為速度是被壓抑的,所以真的就是伴奏的角色居多。而長笛與弦樂與其說是主奏,聽起來其實有點像巴赫協奏曲裡比較像是協奏的感覺。我印象中第三樂章末尾有一段長笛的演奏,在飛利浦的莫札特大全集裡,馬利納指揮聖馬丁樂團的那個版本,長笛有如黃鶯出谷,聽來超凡絕俗,有如天籟一般,而豎琴適時的搭配,有流水垂柳之姿,但是這樣的印象跟今天的現場演奏有很大的差別。只能說赫比希的莫札特不是那麼對我的胃口阿。

文章標籤

gilel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8yU8wk67gY
 

gilel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高雄電影館正推出北野武影展,對這個日本導演,印象中是長得很像流氓的一個演員。以前看過他演的盲劍客,沒有什麼好感,總覺得是耍帥居多,個人風格蓋過了古裝片武士風格。這次接連看了他的「花火」、「奏鳴曲」、「當女人沈睡時」(北野武僅擔任演員,非導演)、「兇暴的男人」,對他所謂的暴力美學才有初步的理解。我反而是看了第四部的「兇暴的男人」,才感到精神為之一振,喜歡上北野武那種直來直往,以暴力解決一切的直爽風格,回頭再去想想「花火」中那種暴力男守護太太的溫柔,才比較能夠認同。「兇暴的男人」可說是北野武初執導演筒即一鳴驚人之作,片頭飾演刑警的北野武用拳頭教訓欺負游民的小屁孩真是令人大呼過癮,雖然看下去才發現這個男人的苦澀以及在這個強權的體制下個人暴力之無力。片尾北野武尋仇式的對決,就如網路上影評所說的無關善惡,只是個人對這個世界發出的憤怒吶喊。我看北野武跟殺手拿槍互擊,根本是完全不為自己留後路。北野武在他的電影中以暴力面對世界的作法,基本上沒什麼現實基礎,在現實中沒辦法這樣玩的,所以可能才以美學稱之吧。可是為什麼北野武在全世界擁有這麼多欣賞他的影迷呢?是不是在這一成不變而又偽善居多的世界中,直接了當,不拖泥帶水的正面對決,多少擊中了我們的心弦,因為我們也想這樣對待現實中欺壓我們的「敵人」,可能是同事,可能是上司,也可能是陌生人。而如果不顧一切,自己的生命都可以捨棄時,那按照自己的心意行事,罔顧倫常道德規範法律約束,於荊棘中悲壯的走出自己的一條路,那也值得肯定。我想起最近一直在聽的華格納歌劇「崔斯坦與伊索德」,劇中相戀的兩個人,拋棄了個人榮耀、君臣之義與殺夫之仇,那被愛慾所席捲的彼此相吸的趨力,不亞於求死之軀力,而且都深刻地鄙視了世俗的道德規範。崔斯坦對於馬克王對他的沈痛指責,只淡淡地說道「王上,我心裡所想的你不會懂」,然後在獲得伊索德表示願意跟隨他後,便一心求死。我納悶,北野武電影中沈默寡言,僅以冷眼與暴力回應這世界的態度,與歌劇中獨尊愛慾,鄙棄世俗榮耀與權位的表現,是否有相通之處。我不可能是北野武,也不是崔斯坦與伊索德,但是面對這世界加在我身上的束縛,我是否能憑自己的心意行事,我想是一個考驗。某種程度而言,生活中絮絮叨叨的話語中無意義居多,如果能酣暢淋漓的用一拳解決,那也是人生快意之事。Cut the bullshit, and be myself!


gilel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天去高雄文化中心至善廳聽了這場音樂會,曲目是德弗札克的鋼琴五重奏(op. 81)及舒伯特的弦樂五重奏(D. 956)。德弗札克的這首作品我以前聽過,但沒有很喜歡,不過鋼琴堅毅的聲響讓我想起布拉姆斯早期的兩首鋼琴奏鳴曲的堅強聲響,鋼琴也是咚咚咚的非常硬,毫不妥協阿,在德弗札克特有的民謠旋律中非常特別。這場音樂會的重點我擺在舒伯特生前的最後一首作品,C大調的弦樂五重奏。之前也聽了好幾個版本,但印象最深刻的還是第一次聽的阿班貝爾格四重奏的版本,那第一小提琴真是犀利,像刀子一樣,精準的劃開舒伯特內心最幽微的部份,還有大提琴的部分也很強烈,和哀淒犀利的第一小提琴互相唱和,同時整個五重奏的聲音又是那樣協和,但是味道又夠,實在是不可多得的好演奏。今晚的演出印象是整體的聲音很融洽,沒有特別突出的樂器,團員們彼此協調,製造出和諧的音響,但從第一樂章開始,我覺得就把這首作品的氛圍掌握的很好。配合主旋律的第一小提琴,兩把大提琴交互唱和。有別於聆聽唱片的經驗,我老是分不清楚兩把大提琴的聲音,現場有了視覺的幫助,才發現「喔,原來這聲音是從那把大提琴發出來的阿」,這兩把大提琴,有時一把和其他樂器合奏,另外一把負責撥奏,現場多了許多聆聽的樂趣,總之是第一樂章很細膩,把室內樂的默契與特色發揮的很好。第二樂章是讓我印象最深刻的部份。這個曾深深打動鋼琴家魯賓斯坦的慢板樂章,非常地深刻,是舒波特內心最深處的哀鳴,在聽的時候,我腦海裡浮現”the agony of the suul”,「靈魂的哀鳴」這個字眼。第一小提琴負責主奏,其他樂器唱和。就那樣一步一步,舒伯特把它的內心挖出來給你看。雖然舒伯特是被稱為與人為善,樸實健康的作曲家,可是在這個樂章中,我們可以體會舒伯特是如何把平常不給人看到的一面,一層又一層的壓入內心深處。那是對於人生的絕望、困惑與思索嗎?隨著第一小提琴轉為撥奏,我們更深入地潛進了舒伯特的內心。那是外面的太陽照不到的幽谷,是誠實觀照內心的坦露。聽著聽著,我的內心整個糾結起來,眼淚也無法克制地掉了下來。不是特別想到什麼事情,這是純然的音樂,也許就是叔本華所說的意志之展現吧。人生就是有這樣灰暗的面相,也許是生而為人在這世間必然要面對的部份。中段,樂曲轉為急切,那是夾雜著憤怒的悲鳴,大提琴嗡嗡地鼓動著,好似命運的壓迫,或如憂鬱症患者內心那啃噬、無法擺脫的部份。第一小提琴持續思索著,與低音部持續辯證,交織成生命最深刻的一幅風景。再來,音樂停了下來,有什麼東西在微妙的轉變著。第一小提琴彷彿從生命的最底層竄出,演奏出完全不同的聲響,那是對幸福的渴望嗎?在一連串的演奏後,音樂復歸樂章開始的主題,小提琴的撥奏搭配其他樂器徐緩的唱和,最後,第一小提琴奏出再度讓我淚留不止的主題,那是舒伯特對這世間的眷戀與告別,沒有憤怒,只有一個赤裸裸的靈魂最後的告白。

 

gilel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去大東文化藝術中心聽了這場音樂會,很早之前就買了票,當然是衝著馬勒去聽的。除非票價太貴或是距離太遠,不然我不會錯過任何一場馬勒的音樂會。不過今天去了才發現鋼琴家魯比莫夫(Alexei Lubimov)是個驚喜。魯比莫夫師承Heinrich Neuhaus,也算是個俄羅斯鋼琴學派。在90年代前深陷蘇聯,演奏的要不是現代曲目,要不就是古樂。不過這樣一位赫赫有名的俄羅斯鋼琴家,我卻對他很陌生。今年他已經72歲了,出場一席簡單俐落類似唐裝的黑衣,頭上幾撮白髮,真有點牧師仙風道骨的味道。他今天和指揮陳美安及NTSO合作的是Stravinsky的Concerto for Piano and Wind Instruments,我十分陌生的曲目。大概是在演出前一周我才聽過幾次。魯比莫夫的演奏氣定神閒,雖然已經七十幾歲,但是技巧看不出老態,現代曲目特有的鋼琴敲擊他顯得游刃有餘,演奏時上半身挺直,節奏感及音樂躍動感很好。此外,他特別注意和指揮的搭配,節奏點都掌握的很好。不過相較之下,我覺得樂團的銅管並不夠穩,聲勢不夠,很多地方零零落落,軟趴趴的。整體而言,雖然這套曲目我很陌生,但是在現場聽來其實很有趣,一點也不無聊。在第二樂章的慢板,魯比諾夫的音色讓音樂多了沉思與發酵的空間,是很有味道的演奏。雖然是現代樂派的曲目,但是我注意到魯比諾夫的音色獨樹一幟,透明而富有顆粒感,在接下來的兩首安可曲更是充分展現。兩首都是德布西,第一首是Pour le piano,充滿能量與興奮感的演奏,不過在中段,音色極其透明與優美。第二首的前奏曲”棕髮少女”,魯比諾夫把抽象的棕髮少女興味表現的太棒了,我閉上眼睛就可以想像到少女髮稍隨風飄揚的畫面,那種美麗與青春印在腦海的印象。魯比諾夫實在是個被我忽略的傑出鋼琴家,今後應該要把他的錄音找出來聽,特別是他2012年灌錄的德布西前奏曲全集,必定是個絕美的演奏。

文章標籤

gilel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受邀擔任高二學習檔案及備審資料競賽的評審,在看完20份資料後,有些想法整理如下。

 

gilel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因強者我同事一言,夜間蹲坐馬桶上,忽屁滾尿流,靈光乍現,剎那間法眼開啟,得觀世間穢氣裊裊,故作穢氣歌一首。
 

gilel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化評論家楊照在討論馬奎斯的百年孤寂的魔幻寫實手法時,有一段精闢的解釋:

 

gilel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s://www.artsticket.com.tw/CKSCC2005/Product/Product00/ProductsDetailsPage.aspx?ProductID=oK4bYlG1GfwxdbZxgLpM1g&AspxAutoDetectCookieSupport=1

文章標籤

gilel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剛剛看到這則新聞(北市變電箱大變身 「美白」上色修修臉-民視新聞),藉由把傳統單一深綠色的變電箱上妝,加入融入在地文化的元素,變電箱霎時變身成又有設計巧思,又能彰顯在地色彩的街頭造景,真的很有創意。在觀看新聞的同時,我想到最近大選後一直在討論的轉型正義,包括追討國民黨黨產,討論孫文為何變冠上國父之名之法源依據,還有政大野火社團因散發228傳單跟校警發生激烈爭執之事件。我覺得矗立在校園,象徵過去威權及強人政治的蔣公銅像是該拆的,不過對於一般學生而言,其實蔣公銅像對他們而言並無太多意義。不過,銅像是個意識型態的象徵,只要去動它就挑動台灣族群以及國族意識的敏感神經。我覺得除了移除銅像之外,變電箱變身的巧思可以提供另外創意的可能。不妨讓學生把蔣公銅像上妝彩繪,或是置入其他元素,例如把蔣公騎的馬截斷一肢,或是在旁邊矗立一個更大的鄭南榕裝置藝術,如此以掏空,挪置,嘻笑怒罵的方式,也能改寫蔣公銅像原本的意義,而這可能比硬生生的移除銅像,有著更多的創意空間。不過,這些創意的背後都必須有教育的基礎。必須重新教導學生過去被掩蓋或被扭曲的史實,創意的根才能扎的深,不是只是亂搞,而是以嚴肅的態度,幽默的手法,去面對228事件殘酷及不可輕易遺忘的一面。這樣,才是真正的面對歷史及解構威權。


gilel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